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那”一词作为古代汉译佛教经典中表示中国的符号,自产生以来在中日两国均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它在两国的使用与发展充分反映了中日两国相互认识从羡慕、尊敬、笃爱到嫉妒、憎恨、蔑视的历史过程,这种带有两极性、矛盾性的相互认识引导着中日关系从和平、友好走向了对立、战争,而两国的知识分子正是相互认识的中心阶层。所以,本文试图围绕“支那”一词探讨中日知识分子的对立,深入了解两国相互认识的历史过程,希望对当今中日关系发展有促进作用。本文从考察“支那”一词的来源入手,并将从中日知识分子使用支那一词的案例分为近代以前时期、鸦片战争时期、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成立时期、新中国时期等五个时间段来分析中日知识分子的对立,得出以下结论:1.支那一词的起源为古印度称古代秦国的梵语国名在佛教经典中的汉语译音,语义为在古代佛教经典中表示中国的符号,没有具体的意思。随着日本称中国为支那,在鸦片战争后成为侮辱中国的词语,至今仍被部分日本人使用。2.中日两国知识分子在从近代到今天百余年的历史中一直对立着,但是至今的部分中国人并不知道自己也使用过“支那”一词,一味地认为这只是日本人的讨厌行为。3.在中日两国相互侮辱的历史中,两国知识分子才是中国人与日本人不断相互斥责的中心阶层,其结果是将两国拖向了战场。4.在各国人民谋求进步、争取和平发展的今天,中日两国那段不愉快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但有一些日本人仍然时常使用“支那”一词,究其原因,就是现代的日本人对一百多年来不光彩的历史未能进行反省,战前战后许多日本人的对华观没有多大的变化,蔑视中国的意识潜藏在其深层心理中,时而流露出来。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话,又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