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朝礼制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a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太宗朝是整个唐代礼制建设的发端,也是奠基。本文力图通过考察唐太宗朝礼制建设,研究其与王权正统性、不同集团权利纷争、君主集权等复杂政治斗争的关系。本文具体分为两个大方面,第一方面即前两章,主要着眼于唐太宗时期三次大的礼制建设;第二方面即后三章,聚焦于唐太宗时三种最为引人注目的礼:封禅礼、明堂礼和孝礼。  唐太宗朝第一个大的礼制变革是关于礼乐的变革,即制作出《大唐雅乐》。《礼记》有“王者功成作乐”,以此显示新王朝的勃勃生机与气势恢宏。值得注意的是,《大唐雅乐》将音乐中的“胡音”去除,以此区分外族政权,以示为自己为中原正统。第二个大的变革为宗庙变革,伴随《大唐雅乐》的完成,宗庙顺序被捋顺,传承有序,尊卑分明,这是唐代的一件大事,代表唐代政权有了合乎礼仪的传承关系,拥有了天子的标志:七庙。宗庙祭祀一直是帝王宣示功德的场合,祭词中叙述和夸饰都是在借宗庙的形式“自表其功”。第三个变革即《贞观礼》的施行。从制作者、制作内容、制作目的等诸多方面观察,《贞观礼》的目的都是为了以礼治国,是唐太宗文治的题中之义。礼还是区分尊卑的重要手段,《贞观礼》还有君王自尊自崇的目的。  封禅礼是历代帝王为表御天统极的观念而行的大礼,是帝王功德昭著的宣示。封禅礼的争论是太宗朝礼制争论的焦点之一。从贞观六年到贞观十五年,关于是否封禅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止。《旧唐书》记载,唐太宗三次欲行封禅,但最终没有成行。《全唐文》中收录唐太宗三道《封禅诏》、四道《停封禅诏》与此记载相合。停止封禅的理由从表面上看大约有天灾人祸、功德未满、劳民伤财与礼数难定四点,实际上,这都仅仅是表象。根据对太宗朝户口、外交、战争、灾难等诸多因素的考察,终太宗朝一朝未能封禅的原因是国力虚弱与内忧外患。  明堂礼是帝王祭祀先祖最崇高的礼仪。在营造明堂的问题上,争论历时长久,大致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中主要涉及人物是孔颖达、卢宽与刘伯庄。三者分别代表山东集团、关陇贵族集团与江左集团,三者观点的不同实际是三大集团利益的角逐。下半场中,颜师古与魏征推翻以上三者所有观点,认为君王可以自行决定明堂样式,在此涉及“贵古”与“贵今”的问题,实质是中央集权不断向君主集权转化。  孝礼在太宗朝尤为被重视。玄武门之变是太宗成为皇帝的关键,也使其在孝悌上存在道德污点。为此,太宗重新定义孝礼,削弱其家庭伦理意义,强化其忠君爱国的成分,以此减轻玄武门之变对其完美形象的影响。太宗重视营造个人形象,这体现在其行文与处事的方方面面,甚至为此干预史书的撰写。他重视营造形象这一手段,也延续到它营造皇族形象与国家形象上。
其他文献
雷妍是20世纪40年代北平地区重要的作家之一。在十年的创作过程中,她为后人留下了六部小说集以及许多单篇小说和散文,但在此后几十年的文学研究中,她和她的作品都极少得到应有的
20世纪法国哲学史上,巴什拉是一位特点鲜明的重要人物。在他第一本被介绍到中国的著作《火的精神分析》中,杜小真这样介绍他:著名科学哲学家、法国新认识论创始人、诗学理论
今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海内外舆论普遍认为,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讲话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  7月22日,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接受《经济》杂志记者专访,对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行了多层次深入地解读。    四个坚定不移至关重要      《经济》:胡锦涛总书记此次讲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周天勇:胡
在中国武侠小说史上,古龙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星星,他在台湾一角大放异彩,却照亮了整个华人世界。古龙与同被标为“新派”武侠的金庸、梁羽生两位大师比肩齐名,却实为江湖中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