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由于锁骨下静脉管径大,变异小,位置固定,是静脉穿刺、放置导管的良好部位。而且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时,医师在床旁穿刺容易操作;置管后固定、换药和护理都比较方便,不影响肢体活动且易于被衣服遮蔽,病人感觉舒适而乐意接受。但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并发症之一是导管进入静脉后不能准确位于上腔静脉,即导管异位,发生率可高达10%~40%。而导管异位可导致各种不同的并发症,造成严重的后果:导管尖端位于外周深静脉会引起血流不畅、中心静脉压不准确、深静脉血栓;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会引起心律失常、损伤心肌或瓣膜,甚至发生心包填塞,危险性极高。为了预防中心静脉置管(CVC)导管异位,人们发明了多种办法,例如体表解剖学标志法、胸部X线透射法、经食道超声法(TEE)、常规静脉内心电图法(VECG)。上述方法有各自的优势也有不足之处,因而限制了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广泛使用。本课题的前期研究已发明一种新方法称为新型静脉内心电图法(NVECG),使用简便的中心静脉导管定位导线帮助监测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定位。在进行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时采用NVECG引导,已得出当导管尖端位于外周深静脉时出现细小振幅的负向p波及QRS波(“锯齿”波),位于上腔静脉时出现宽大负向P波及以负向波形为主的QRS波(“W”波),预测静脉导管尖端异位的准确率高达84~100%。但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有时需要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行CVC。然而,NVECG用于左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的过程中是否也会出现右侧入路一样的特征性波形;出现特征性波形时导管尖端是否也位于右侧入路一样的相应位置;出现特征性波形时导管的平均深度是多少。上述问题尚未有报道。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新型静脉内心电图(NVECG)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中出现的波形规律,进一步完善NVECG在CVC中波形变化的规律性,使NVECG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对象与研究方法:病人选择2006年10月至2007年3月期间,选择30例行择期开胸手术的病人,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ASA Ⅰ-Ⅱ级,排除术前ECG异常、放置心脏起搏器、凝血机制障碍和胸廓畸形的情况。
材料:与VECG监测使用惠普除颤监护仪(HP1723B)、ABLE一次性无菌血管内导管穿刺包、中心静脉导管定位导线。监测显示Ⅱ导联ECG,3个ECG连接电极分别固定于左侧上肢肩峰的背面,右侧锁骨下窝,左侧肋缘与腋中线交界处(LL)。常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用Seldinger法从引导钢丝外面套进静脉导管,引导钢丝“J”形末端突出于静脉导管口外约1cm。中心静脉导管定位导线两端分别连接导引钢丝和除颤监护仪LL电极。调整导管连同导丝的置入深度,观察心电图仪屏幕上VECG的变化。
结论:
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CVC术中,NVECG监测显示导管尖端位于外周深静脉时90%的病人表现为“锯齿波”,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时89.29%的病人出现“W”波。具有指导CVC导管正确到位和预防异位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