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虎通义》是在东汉章帝亲自干预学术活动的情况下脱胎的政治性文件。它上承西周以来的神学天命观,吸纳董仲舒《春秋》公羊学“天人感应”的基本思维模式,以阴阳五行为基本框架,征引五经等今古文经学文本,折射出了东汉的政治、学术思想与今古文经学的状貌,有着深厚的学术与文献价值,被誉为“封建教科书”。自清以降,《白虎通义》被定性为“经解类”文献,对其研究缺乏重视,其原因少有人探究。目前除考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外,学界主要聚焦于声训、哲学、政治、纲常、经学等领域,鲜有文学性的研究,对其整个构思脉络的分析尚未见成果。现立足于分析《白虎通义》的文学特色,通过对其言说方式的论述,力图还原其产生的真实动因,探讨其目录学归属与性质等问题,透析《白虎通义》与章帝制礼等关系。本文拟对《白虎通义》研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以言说方式为切入点进行探究,由绪论、正文(共六章)、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以敷陈《白虎通义》的研究近况为主体,言明本文选题的因由、价值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对“言说方式”的概念进行粗浅界定。鉴于“言说方式”这一术语的权威性研究译著寥寥无几,国内使用者又多持含混的态度,“用”多于“思”,“言说方式”的概念界定成为了一个被学界疏漏的问题。此章以目前学术成果中出现的“言说方式”为背景,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言说方式”的文献资料,从阐释学、修辞学、文体学角度加以归纳、区分,继而总结出“言说方式”的内涵。第二章,讨论目前关于《白虎通义》尚未定论且具有重大价值的问题。《白虎通义》的目录学归属与性质等问题仍莫衷一是,这与白虎观会议召开的目的、缘起与《白虎通义》文本呈现的驳杂性均有很大关系。关于其性质的辨析,笔者佐以《白虎通义》文本之内容构成进行初步说明。此章所罗列的具有争议性与不确定性的问题正是本文力图解决的,也为下文通过言说方式来解析这一系列问题做铺垫。第三章,分析《白虎通义》言说方式中的问答思辨之论述体例与独特的言语艺术。《白虎通义》文本的问答对话体式十分鲜明,将《白虎通义》的问答与汉大赋的主客问答相联系,且对其内容条分缕析,将《白虎通义》的问答形式进行分类、统计,总结出14类问答行文模式。依照文本中的多种甚而相悖的条文,揭示出这个“称制临决”的会议背后所隐含的时代之礼制缺失的困境。从其训诂的运用与章句元素的穿插角度,穷极一切的附会阴阳五行的角度,凸显其独特的言语特色。第四章,分析《白虎通义》言说方式中的引经据典之论证形式。该部分统计归纳了征引的五经今古文经学文本、谶纬等内容。意图揭示《白虎通义》并未触及到“讲议五经异同”这一事实,多方征引是章帝面对礼乐意识形态的匮乏所做出的理论搜罗。第五章,探讨《白虎通义》问答行文与训诂章句穿插这一言说方式的意义:“正名”。问答行文,“答”是关键,“问”可以忽略,这是章帝“决断”的专制表征。训诂与“章句”的运用,形成了一种以阐说义理为主导的名词解释性言语,这是政治干预学术的规约性表征。正名的意图是使一切事物道德化,利用道德的象征意义掩饰制度的不平等与美化政权。第六章,探究言说方式之“存异说”与多方“引典”的价值。东汉章帝时期礼乐制度理据缺失,故需多方征引、搜集。此部分从西汉以来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礼制缺失梳理,过渡到《白虎通义》中礼制缺失的表现,从而阐明《白虎通义》与礼制的关系。证实白虎观会议的发起是章帝为制作汉礼所做的筹备工作。援引经典的“多”与“杂”牵涉出《白虎通义》与杂家的关系考辨,从而对《白虎通义》的性质与分类归属问题做新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