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对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解,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无论如何不能将其简单地视为一个纯粹的教育学问题。联系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我们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首先是一个哲学命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最好的理解视域是实践唯物主义。无论是建国初期,还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命题的理解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视野中展开的,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正因为如此,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走过了历史性的弯路。究其原因,既有当时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也与我们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理解的偏差有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必须纳入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的理论视域才能得到正确完整的理解。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因而首先必须明确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革命性和先进性是在与西方传统实践观的对比中显现出来的;同时也是在扬弃西方传统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有必要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传统实践观作一个简要的梳理,借以澄明马克思的实践观。唯其如此,才能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中来理解和把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把握其内在实质和革命意义,进而以其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