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y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和音乐在艺术本质上都是抒发人类感情的形式,且程度由浅入深。从外在形式上讲,诗歌同音乐相互融合,诗歌的韵律同音乐的韵律具有内在的联系。两者的韵律的都是适应人的自然生理内在的节奏性,两者都可以唤醒人的内在节奏。在唐代,诗歌和音乐这两种艺术形式都达到了繁荣的程度。诗歌,在唐代出现了诸如初唐四杰、王维、李白、杜甫、杜牧、李商隐等众多著名诗人。据统计,唐朝诗人创作的诗歌总数近五万首。音乐,在唐代也取得了极大地成就。唐朝出现了“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唐代音乐管理机构日渐成熟,音乐演奏家数量众多。乐器的种类上和制作工艺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唐代约有50余种大小不同的乐器。在唐朝,各民族之间交融空前发展,唐代中原音乐文化同各少数民族音乐逐渐融合。各地民族歌舞较为盛行。唐朝诗人对声律的重视,在盛唐时期,诗歌创作同歌诗传唱同时达到了高潮。唐诗同音乐的密切关系还突出表现在,音乐成为唐诗的重要写作素材。唐朝咏乐诗共约600余首,描写器乐演奏的诗篇约300余首,描写听歌赏乐的诗篇共有400首左右。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着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首先,唐诗中的描写音乐的诗作,反映出了“和”的审美理想。“和”是诗人音乐审美过程中追求的崇高理想境界,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音乐本身的“和”;二是诗人的审美心态的“和”;三是诗人和音乐作为审美主客体的“和”,即诗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达到的主客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次,乐器的美学思想,我们认为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乐器在诗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特征与意义,这包括乐器的演奏的环境氛围,面向的对象,演奏音乐的美学特征;乐器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乃至于传统哲学思想的关系;同时各种乐器的演奏美学也成为我们重要的研究对象。诗人主要描绘的是琴,其次是琵琶、筝、笛等。我们将依次对这几种乐器在唐诗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思想以及它们的演奏美学进行细致深入地探讨。再次,在唐诗中,有一部分诗作专门写诗人听器乐演奏或看歌舞表演后审美感受的,我们将这些作品成为“音乐诗”。其中以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为代表。这些音乐诗将诗人对音乐美的欣赏与判断的前提条件,音乐审美的一般过程,诗人音乐美感的心理特征,诗人美感各组成要素的呈现等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予以表现。这方面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联想和想象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一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与作用,但同时又并生共存,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促进了诗人完整的审美过程。总之,唐朝虽然没有出现著名的音乐美学著作,但唐诗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这些思想是我国音乐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边境贸易是毗邻国家或地区之间特有的一种贸易形式,对一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尤其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意义更为重大。发展边境贸易是建设民
描述了国内外化学气相沉积(CVD)金刚石技术研究及产业最新进展,介绍了CVD金刚石的基本生产方法、加工手段、产品类型及应用领域。通过对国内外CVD金刚石技术及产品研究最新进
从运动疲劳的产生、身体恢复过程规律、人体机能变化特点等方面论述了运动疲劳与身体恢复过程的相互关系.其目的是试图阐明运动疲劳与身体恢复及生理学原理,进一步完善解决科
“得”字句是指动词或形容词后附着“得”(含表可能的“得”)引进补语的句子。本文以《醒世姻缘传》为研究对象,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力求系统深入地分析《醒世姻缘传》中的“得
热效率作为衡量加热炉先进性与操作性能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车间生产能耗的高低.以洛阳石化蜡油加氢加热炉燃烧现状为依据,分析了加热炉热效率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
本文用圆形统计方法对四川省连续4年监测的554例NTDs发生率的季节性作了分析,发现其发生高峰为7月前后,估计最危险的受孕期可能是6月下旬至7月中旬。
出版业由于其单一信息判断、分析数据不足等问题导致库存积压,面临不少困境。因此如何让出版业实时、精准、个性化获取知识出版导向数据、热词,以便解决出版社缺少出版导向信
<正>海藻是一种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饲料原料,因此有很多科研项目都在研究这种有巨大前途的饲料原料,希望在今后能够将这一原料投入生产实践中。将海藻大量繁殖用作猪饲料的公司
利率平价理论是最重要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但在我国,人民币汇率经常偏离利率平价所描述的均衡状态,而这种偏离程度可以用来衡量人民币所面临的升值或贬值压力。为此,本文基
传统文化是国家政治智慧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基石,弘扬中华精神、引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世化,是国家政治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国家政治智慧传播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