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陵山区是我国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的聚居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聚落景观形态;同时,武陵山区也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在脱贫需求与乡村旅游的刺激下,景观多样性与原真性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本研究以武陵山区为宏观研究范围,以恩施州宣恩县龙潭河两岸聚落为具体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与一手测绘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归纳、建模等分析方法,采用“总-分-总”的研究路线,对武陵山区河谷型聚落景观形态进行定量研究与归纳总结。首先,界定本文对聚落景观形态的研究是对具有当地特色的物质空间形态进行提炼归纳的研究,并根据文献研究与现状问题分析,构架本文从宏、中、微观三个视角逐层解析的聚落景观形态研究逻辑,确定聚落景观形态研究内容。然后,分别从三个视角展开研究:(1)从宏观区域层面,对武陵山区喀斯特地貌下的自然景观形态与传统村落选址布局特征进行研究,经过对恩施州81个中国传统村落的地理信息数据分析,得到大多数传统村落具有位于低海拔缓坡地、朝向随山体坡向变化的因地制宜的选址布局特征。(2)从中观村落角度,对聚落相互之间的分布形态、聚落整体结构形态、聚落内部要素的形态进行研究,得到聚落沿河以同姓家族为单位聚居的分布特点,聚落整体呈现山-房-田-水层状分布的空间格局,建筑单体顺应等高线走向依次排列的布局规律,农田呈现出波浪状的梯田形态,给排水、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相互依附构成系统。(3)从微观场地视角,对场地竖向、房前屋后、交通空间三类具有当地特色的空间展开景观形态研究,从建筑单体与建筑组团两类情况解析场地竖向空间的处理方式,房前屋后的空间包括院坝空间、檐下空间、屋侧沟渠及家庭菜地,风雨桥、檐下廊道两类交通空间同时发挥着公共活动空间的功能。最后,对武陵山区河谷型聚落景观形态进行模式总结,结合历史与民族文化影响因素及空间实际使用需求探究形态背后的形成原因。本文以武陵山区为例的研究,希望为聚落景观形态研究提供框架参考,为保护地域景观多样性采集研究样本,为区域规划与场地设计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