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对石油的不断开采,在开采和运输的过程中,石油污染土壤显然是在所难免的,而采油过程中的落地油对周围土壤的污染是最为严重。这些高浓度原油的挥发严重污染周围的空气,而且在降雨过程中随着雨水迅速迁移,扩大土壤的污染面积,还会随雨水流入附近的河道,直接威胁到环境和人们的健康。所以,探索一套针对高浓度原油污染土壤的有效修复技术,对于解决油田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 微生物修复技术被认为是生物修复中最具前景的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利用某些具有石油降解功能的微生物,通过其生长、繁殖及代谢过程来去除土壤中石油烃类及各种有毒有害有机物。与传统的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技术相比,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费用低、效果好、处理方便、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 本课题从对实际油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入手,利用选择性培养基驯化、富集油污染土壤中的石油降解菌株,并通过平板划线法从中筛选出两株高效的石油降解菌株,分别为生1和生11B。 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这两株菌的16SrDNA进行克隆测序后,可以确定菌株生1与Bacillus flexus属的相似性为100%,生11B与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菌属的相似性为99%,并用生物学软件分析它们的系统进化地位;通过平板培养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这两株菌的菌落及形态特征;通过静态试验确定了两株细菌的代谢特性,并确定其最佳的生长条件;通过红外光谱对生1和生11B在代谢的过程中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其对柴油有较好的乳化作用;通过静态实验确定了影响细菌生长的部分生态因素pH值、N/P、投菌量、H2O2投加量等对石油降解率的影响,发现在单因素影响下,pH值在6.5~7.0、N/P为6:1~9:1、菌投加量为6mL/30mL时石油的降解率最高,一般培养15d降解率达到稳定,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H2O2的投加量有利于石油降解率的提高。 在实验室生物泥浆法的小试过程中,利用实际土壤研究pH值、N/P比、投菌量、H2O2投加量等对石油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利用两菌株对实际油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中,两菌株所表现的降解规律与静态实验得到的结论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