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值模型和统计模型的黄河三角洲的冲淤时空变化分析及形态发育趋势探讨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bvbklvc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通过数值模型和统计模型两种方法,对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泥沙输运特征、底床冲淤变化以及黄河三角洲形态的发育趋势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首先建立了三步嵌套波流耦合全沙数值模型,模型中采用了大范围粗网格与小范围细网格相嵌套的技术,对于波浪和潮流进行了实时动态的耦合模拟,对泥沙分为悬移质和推移质进行模拟,并考虑了波浪和潮流对泥沙的共同作用。利用此模型对渤海及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水动力情况进行了模拟,并结合黄河来水来沙、河口走向等的变化对泥沙输运及海底冲淤进行了计算分析与比对研究。另外建立了EOF&ANN统计分析与预测模型,对黄河三角洲冲淤的空间格局、趋势变化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径流变化等对黄河三角洲形态的发育趋势进行了探讨。 通过两种模型的研究,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1.三步嵌套波流耦合全沙数值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海洋动力、泥沙输运和海底冲淤等变化特征。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黄河行水河口区泥沙输运与底床冲淤的季节变化和区域特征与海洋动力和黄河来水来沙、河口走向等息息相关。行水河口区洪季淤积而枯季冲刷,废弃河口区洪枯季均冲刷,但枯季的冲刷强于洪季。黄河自不同河口入海时河口区泥沙扩散与淤积形态受海洋动力、水下地形等的影响而差异显著,其中从三角洲东北部入海时较为有利于排沙。 2.借助于EOF&ANN统计分析预测模型,一方面对黄河三角洲冲淤的空间格局、趋势变化等给出了比较简洁准确的描述,另一方面与黄河水沙和走向的变化等相结合对黄河三角洲形态的发育趋势做出了合理的预测。模型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符合。黄河三角洲的冲淤变化基本上是围绕着新老河口进行的,行水河口淤积,但淤积速度随着黄河来水来沙强度的减弱而趋于缓和;废弃河口冲刷,而冲刷速度随海洋动力、水下地形等的变化也趋向于缓和。如果黄河水沙按照现有趋势发展下去,根据预测出的黄河三角洲的形态来看,整体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珠母小核果螺(Drupella margariticola)为研究对象,对保护区核果螺的种类和分布进行调查研究,并对优势种珠母小核果螺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
文昌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型动物,是研究脊椎动物起源和进化的典型材料。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文昌鱼有关基因的结构、进化和表达,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来揭示
在雅加达湾建造巨型海墙(GSW)已被列入国家资本沿海综合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建造海墙旨在提供一个使雅加达免受洪水侵袭的解决办法,同时可处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但建造海墙将会
本文在理论和数值研究了四种海底沉积物物理模型(等效密度流体模型、Buckingham模型、Biot-Stoll模型和BICSQS模型)的物理机制和声速及衰减随频率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