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在食品数量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以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但是现实的食品质量安全供给的水平与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期望相距甚远。如何保障食品质量就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以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研究为主题,对于其中的体制运行问题进行了基础性的和创新性的研究,以求能够找到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的途径。本文主要提出加强非政府组织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作用,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组成的三元控制体系。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对于三元体系内部的关系运用博弈论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现有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了总结,接着指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的存在。在此基础之上,对于食品质量风险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要加强行业协会参与监管,以此构成政府、食品行业协会、企业的三元结构的供应链质量控制体系。并对于三元结构运行的机理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衡量食品质量安全的指标体系。其次对于食品质量安全三元控制体系内部各方的关系进行了博弈分析。目前政府监管的食品供应链存在以下几种委托—代理关系:食品供应链上游节点和食品供应链下游节点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食品监管部门和食品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本文根据这两个委托—代理关系,建立了食品生产企业间的博弈模型,研究了存在质量风险的前提条件下,食品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形成联盟,共同防范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条件;建立了政府与食品生产企业间的博弈模型,研究了政府对于食品生产企业监管的最优策略。再次食品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食品行业协会的介入有助于问题的改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却存在“志愿失灵”问题。本文建立了关于食品行业协会的合谋模型,分析了企业委托行业协会监管时防范合谋的各种情况,得出了相应的防范策略。本文建立了关于食品行业协会的合谋扩展模型,分析了在考虑政府监督的情况下,企业委托行业协会监管时防范合谋的各种情况,得出了相应的防范策略。本文引入激励机制设计,针对食品质量管理中企业间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特征,提出质量管理中防范代理问题的两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一是以质量担保合同作为一种显性激励机制,建立了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显性激励模型并进行了应用分析。通过这种机制可以有效地约束供应商行为,发挥负激励作用。二是以声誉作为一种隐性激励机制,通过在食品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获取长期利益,而对供应商的行为进行约束,产生正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