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发展·融入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l_root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大量的农民工来说,城市化则是一次再社会化的过程,农民工媒介形象则是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纽带,真实与准确的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建构,可以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建立沟通的桥梁,也为农民工的再社会化减少障碍。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年到1984年,农民工的“盲流”媒介形象是城市生活空间中尚未获得合法身份的存在者形象;1984年,中央提出了农民可以自理口粮到城市务工,这是中央首次承认农民工的合法身份;从1984年到2002年中央二号文件关于农村工作提出了十六字方针,这一时期的农民工总体上呈现为城市生活的边缘者形象;从2002年到现在,媒介中出现了大量的摆脱了早期的求生存的农民工形象,以城市生活的成功者形象出现,以及新型的第二代农民工形象出现。而媒体作为舆论公器,其建构的农民工形象从一定程度上就是整个社会对这个群体的价值判断和认识,显得相当重要。本文讨论的核心话题研究自1978年以来《人民日报》农民工形象变迁,借以投射主流政治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农民工媒介形象变迁,反映了特定背景下对农民工群体的话语意识建构,从而对农民工媒介形象塑造甚至是农民工政策制定产生良效的舆论导向。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是追溯农民工渊源,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流动政策变动,着重探讨在主流政治视野下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态,并梳理中西方农民工媒介形象研究概况以及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二部分内容分析,着重就采集而来的《人民日报》数据进行详细地说明,对其类目和指标进行一一确认。第三部分结合内容分析成果,将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民日报》农民工形象流变分为三大阶段四个时期,三大阶段即“生存者”阶段、“发展者”阶段、“融入者”阶段,四大时期,即盲流时期、职业劳动者时期、产业工人时期、新市民时期,并重点就“三大阶段四个时期”农民工形象做详细的分析与阐释,并深刻剖析流变的政治和社会动因。第四部分,针对《人民日报》分析数据就农民工形象塑造过程中的偏颇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结合时代特色和政治生态分析出现偏颇的根源,并适当引入个案分析,进一步印证研究。第五部分,总结《人民日报》农民工形象流变过程中所昭示出的社会进步,以此折射党中央对农民工的关心、关注和关怀。同时分析《人民日报》形象建构过程中利弊得失,提出农民工媒介形象建构的价值原则和话语导向,以期为媒介建构农民工形象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文章运用经济学的工具模型和思想(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以及私人信息等)来分析物流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文章首先对企业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新的竞争环境下,除
在相同的水力负荷下以水平潜流人工湿地(SFCW)作为对照,进行了波形潜流人工湿地(W-SFCW)在不同的HRT下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试验。结果表明,W-SFCW对污染物尤其是氮、磷的去除效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新一代的传感器网络,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发展和应用,将会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深远影响。它不仅在工业、农业、军事、环境、医疗等传统领域有巨大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长期以来肩负屯垦戍边的使命,但特殊的地理分布特征使得兵团粮棉油糖种植结构中存在着地区分割、行政分割现象。1980年以来,兵团粮棉油糖的播种总面积呈逐年
语言系统观是对语言性质和特点的总体性认识,最早对语言系统展开较为全面论述的是索绪尔。本文以索绪尔的语言系统思想为依托,对结构主义的三支流派、生成语法以及系统-功能
现实生活中,人们从不断经历着做决定的过程。做决定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因为人们在做决定时往往面对不确定的环境,一旦做出决定,就意味着对未来有一定程度的冒险,而人们总
作为一种人类理想,社会主义从来就没有一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在不同的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方式不可能一模一样。在“匮乏阶段”,中国发展出社会
目前在农村小学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而学术界对这方面的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的调查研究,对
【世界核新闻网站2013年3月22日报道】拉丁美洲开发银行(CAF)已为支持阿根廷恩巴尔斯核电站的升级改造和许可证展期发放了一笔总额为2.4亿美元的贷款。这是该银行为核项目发
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是评价黄土湿陷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黄土湿陷起始压力的因素有很多,且各因素间并非独立,通过分析各物性指标间的相关性确定塑性指数、含水率、干密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