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干旱荒漠绿洲区大田试验条件下,以甘肃省主栽品种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Gannong No.3)为研究对象,连续3年研究了不同播种量(12、16、20、24 kg/hm~2)和等行距配置(10、15、20 cm)及不等行距配置(60+40cm、60+30 cm)对苜蓿产量产量的影响,以期通过栽培措施的调控,挖掘紫花苜蓿的生产潜力,为进一步实现紫花苜蓿的高产、质优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播种量和行距配置及交互作用对苜蓿株高、干草产量、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有显著影响,对叶茎比、鲜干比、粗脂肪、钙、磷含量无显著影响。株高和干草产量随播种量和行距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当行距为20 cm时,播种量为16 kg/hm~2,苜蓿的株高最高(105.47 cm),播种量为20 kg/hm~2,干草产量最高(25386.6 kg/hm~2)。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减小趋势,随行距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播种量为12 kg/hm~2,行距为10cm时,苜蓿的粗蛋白含量最高(200.56 g/kg),酸性洗涤纤维(292.58 g/kg)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294.96g/kg)最低。2、对不同播种量及行距配置下苜蓿地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均随播种量和行距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播种量为16 kg/hm~2时,行距为20 cm时,3种酶活性最高,在表层0-20 cm土层3种酶活性高于20-40 cm土层。3种酶及土壤呼吸随季节变化明显。碱性磷酸酶、脱氢酶活性及土壤呼吸在夏季最高,春季最小,而脲酶在秋季达到最高,春季最小。3种酶与土壤呼吸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3、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2015-2017年各组合的株高、干草产量、叶茎比、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鲜干比、钙、磷等指标平均值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播种量为20 kg/hm~2、行距为20 cm是荒漠灌区苜蓿产量(23927.83 kg/hm~2)和品质最优的组合。本研究结果对苜蓿的栽培与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