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戈尔丁的作品以其犀利的文笔,诗歌般的叙述风格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而著称。他的第一部小说《蝇王》已成了当今最受欢迎、拥有最多读者的英语小说之一,也是世界上许多大学的文学教材之一。这部小说是对人性善恶及失落童贞的剖析。《蝇王》的发表为文学界和批评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论题。各种探索的理论依据或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或是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政治学说,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本文意在把《蝇王》放在荒岛小说的系统中加以考察,研究它与传统荒岛小说的不同之处,以突出它对荒岛文学的发展。从以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因而流落荒岛、到在岛上有着奇特的经历、到最后意外获救离开荒岛,《蝇王》在创作模式上与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巴兰坦的《珊瑚岛》同属荒岛小说。但笛福、巴兰坦从正面的角度,以肯定的形式,表现了“人性皆善”和“谁努力、谁追求、谁得救”的主题。而《蝇王》通过描写一群6至12岁的英国学童在荒岛上所演绎的一场生存悲剧,第一次把“人性恶”的主题写进荒岛小说,揭示了人性中的邪恶和兽性,打破了“荒岛神话”的传统,赋予荒岛文学以新的内容。从文明小社会的建立到瓦解再到相互残杀,从荒岛的原始到走向未来人类世界的原子战争,相似“三步曲”的表层结构下汹涌流动着的是全新情节,使得《蝇王》最终完成了与《鲁滨逊漂流记》、《珊瑚岛》等荒岛小说绝对不同的内在结构上的突破。同时,《蝇王》又是寓言与荒岛小说这两种不同文学形式的完美结合。作为寓言小说,它更能清楚地表达诸如道德、人性等难以解释的抽象问题。《蝇王》通过一个简单的冒险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邪恶这一深刻主题。作为荒岛小说,它激发了读者的冒险、探索本能,使小说更具吸引力。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戈尔丁独特的写作模式。所有这一切使得《蝇王》成为了荒岛文学及整个英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