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在所有疾病中居首位。尤其脑小血管病(cerebralsmallvesseldisease,SVD)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在西方国家SVD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25%,国内高达46%。脑小血管病是指脑内小血管病变及其导致的脑组织改变,尽管责任血管病变是脑内微小血管,但以其高发病率以及作为血管性认知损害的主要原因而备受关注,是目前脑血管病研究的热点之一。缺血性卒中的治疗重在预防,重在早期发现危险因素,因此,早期发现和处理血管危险因素特别是对SVD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根据目前的评价方法除了临床症状体征外,主要有两个方面:血管检查和脑组织检查,后者,手段很多,如MRI(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CT(computedtomography,CT)、脑电图等,比较客观、准确;前者如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彩超等主要是针对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学进行检测,而对小血管病变则无直接评价手段(包括形态和功能),只能根据头颅CT或MRI发现脑卒中的小病灶等脑组织改变反推小血管病变的存在。针对这一现象,建立一种新的方法学弥补这块空白迫在眉睫。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dopplerultrasound,TCD)是公认的针对血流动力学研究的一种方便、安全、无创、经济及能连续检测的方法,无论大动脉病变还是小血管病变,通过TCD能发现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如脑血管储备(cerebrovascularreserve,CVR)能反映血管反应性和内皮及平滑肌功能等,这些都有助于了解血管僵硬度等的早期改变和进展,从而评估血管功能,为脑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和疾病的严 重程度评价提供了客观而精确的依据。小血管病变通过不同的发病机制可以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白质疏松(whitematterlesion,WML)、腔隙性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CMB)等征象,但对血管本身的病变不能局限于脑组织形态学的检测,如果能在血管功能的血流动力学下降方面能做出诊断,其临床应用价值将值得期待。 目的: 拟通过同步检测脑血流速度(TCD)、呼出气体的CO2分压、动脉血压,从脑血管CO2反应(cerebrovascularcarbon-dioxidereactivity,CO2R)和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autoregulationofcerebralbloodflow,ACBF)两方面观察SVD患者脑小血管的收缩/舒张功能,为SVD诊断和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指标和方法。 本研究共分三部分,首先是收集SVD组及对照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探讨我国SVD的血管危险因素;二是采用TCD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脑血流速度、脉动指数(pulseindex,PI)和脑血管储备功能(CO2R、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lowerlimitofcerebralautoregulation,LLCA)、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bloodpressure,MABP)、临界关闭压(criticalclosingpressure,CCP)(反映脑小血管平滑肌收缩的程度,又称为脑小动脉紧张度));探讨该方法学对SVD组和对照组的分别能力及对小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区分能力;最后是对SVD患者的CO2R、LLCA、CCP与血管危险因素及相关影像学指标(LI、WML程度严重)作相关性分析,探讨血管壁平滑肌的收缩舒张性能与SVD发病机制的关系,并观察该方法学对SVD患者的诊断价值。 对象与方法: 对象: 招募2012年至2013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科和住院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具体纳入标准:(1)无心脑血管病史和相应的症状、体征;(2)自愿参加检查,配合调查,无精神疾患,依从性好。排除标准:有肺部病史、甲状腺病史、癫痫病史、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者,双侧无颞窗,频谱包络线信号差者,体格检查及生化检查、颈部血管检查、头颅MRI/CT及TCD检查发现异常者,不愿配合者。 同时,募集2012年至2013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SVD患者作为病例组。1)具体纳入标准:(1)诊断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标准。(2)既往史:HBP/DM/动脉硬化/最近1月反复类似发作TIA。影像学资料:1)与临床症状相吻合的发生在穿支动脉区的急性孤立梗死灶,MRI/CT提示LI灶直径<15mm;2)MRI/CT提示WML或和CMB等提示小血管病变;3)载体动脉无粥样硬化斑块(HR-MRI)或任何程度狭窄(TCD、MRA、CTA或DSA)。(3)自愿参加检查,配合调查,无精神疾患,依从性好。2)排除标准:(1)双侧无颞窗,频谱包络线信号差,TCD连续监测显示存在血栓栓子。(2)多发性硬化及其他代谢性、中毒性脑白质病变,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3)由心脏和大血管的栓塞引起的脑血管病,以及有以上相关病史(如房颤,心肌梗死小于6周,心瓣膜病,心内膜炎,心肌病,二尖瓣狭窄,室壁瘤);(4)有严重脑大血管疾病(同侧近端颅内或颅外动脉有易损斑块或>50%的狭窄)及静脉类病变患者;(5)有已知血管炎证据,有甲状腺疾病,家族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感染,贫血或恶性疾病,颅内肿瘤,急慢性严重心、肺、肝、肾等全身性疾病;伴急、慢性传染病及恶心肿瘤患者。(6)近1月内有特殊治疗史(放疗、化疗、生物制剂治疗等)或可导致免疫改变的其他并发症如胶原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7)不合作者。 方法: 一、研究指标(采用统一设计的表格收集并记录) 1)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民族等作为人口学资料记录。所有的入选者均记录年龄、性别、民族等资料。 2)既往病史及服药史了解有无高血压病史、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高脂血症史、周围血管病史,了解患者使用降压药物的种类、数量、服用量,以及服用降压药物后最高血压情况,服用降压药物后血压波动情况;降糖药物的种类及数量、服用量,血糖波动情况;降血脂药物的种类、药量。 3)体格情况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血压、脉压差、平均动脉压、心率。 4)代谢指标血脂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水平(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尿酸、半胱氨酸、肌酐等。 5)影像检查头颅MRI检查记录LI病灶部位、数量和WML病变部位、严重程度分级,MRA检查排除颅内动脉狭窄或血管内斑块等情况。 6)超声检查行双侧颈动脉、椎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排除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等情况。 7)经颅多普勒指标排除颅内动脉狭窄或畸形等情况,测量双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脉动指数。 8)常规心脏彩超及心电图检查,排除心源性疾病等情况。 9)血管造影检查(DSA),有条件行DSA排除头颈部及颅内动脉狭窄或血管内斑块等情况。 10)脑血管储备检查:采用TCD同步监测SVD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MCA)的M1段的血流频谱图,通过CO2试验,记录脑血流速度、PI、动态CO2分压及动态动脉血压的基础值、低碳酸血症及高碳酸血症时的变化值,分别计算CO2R、LLCA、MAP、CCP。 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对所得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a=0.05作为有无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1)统计描述 计量资料均进行正态性检验,连续性变量资料中符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均数之间差别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分析,并采用LSD-t进行两两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全距表示,差异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多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非参数采用spearman进行等级相关分析。 2)统计分析 使用独立成组设计t检验分析方法,比较不同组别相关变量差异,包括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平均动脉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同型半胱氨酸、血流动力学参数(PI、CO2R、CCP、LLCA)。性别比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百分率、罹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服药百分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两组WML评分、LI数目采用Mann?Whitney检验进行检验。 采用pearson分析法对上述符合正态分布变量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对计数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分别采用ROC曲线对PI、CO2R、CCP、LLCA诊断SVD进行分析,计算上述指标诊断SVD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另分别采用ROC曲线对PI、CO2R、CCP、LLCA诊断SVD影像学分类中的LI和WML进行分析,计算上述指标诊断LI或WML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结果: 1.研究人群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期间共纳入120例SVD患者,20例双侧或单侧无颞窗或颞窗欠佳和3例伴有严重肾功能不全被排除,最终97例患者纳入分析。另外,本研究共选择我院体检中心志愿者60例,但有13例体检人员存在双侧或单侧无颞窗或颞窗欠佳,5例患者行TCD或颈动脉彩超检查发现有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或斑块形成,有2例体检人员检查项目不完整,共有20例体检人员被排除,最终共获得40例体检人员纳入分析。 2.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纳入研究分析的97例SVD患者,均为汉族人,其中男74例,占63%,女23例,占37%,年龄50-90岁,平均64.5±10.0岁。在40例健康对照组中,女性20例,男性20例;年龄48-76岁,平均(59.5±8.04)岁。年龄方面,SVD组高于对照组(64.505±9.946岁对59.500±7.944岁,t=2.667,P=0.008);性别结构上,SVD的男性构成对比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76.3%对50.0%,t=3.004,P=0.003);SVD组高血压的构成比及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58.8%对27.5%,t=3.315,P=0.001;135.031±28.248mmHg对126.925±16.216mmHg,t=2.107,P=0.037);SVD组既往发生卒中或TIA史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18.6%对0.0%,t=69.463,P=0.000)。糖尿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肌病、吸烟、饮酒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甘油三脂、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两组比较未有差异(P>0.05)。 3.SVD组的影像学资料 3.1LI的发生率、分布及严重程度分级情况 经MRI对97例SVD患者进行LI检测,并分区域进行数目分析,LI灶以基底核区分布最多,额区、顶枕区分布次之,颞区与幕下区最少。LI分级的严重程度以1级、3级为主(29例,29.90%;40例,41.24%)。 3.2WML的发生率、分布及严重程度分级情况 经MRI对97例SVD患者进行WML检测,使用ARWMC量表将白质病变按不同解剖部位进行评分,WML病变以顶枕区、额区分布分布最多,基底核区次之,颞区与幕下区最少。WML的严重分级以正常为主(45例,46.39%),中度病变次之(22例,22.68%)。 3.3LI、WML分级的相关性 1)SVD组按有无LI、WML的分布分类 SVD组患者的影像学可表现为WML、LI,可单独或同时存在。按影像学有无LI或WML分类,结果显示,SVD患者以有LI而无WML为主(45例,46.39%),合并LI和WML者次之(37例,38.14%)。 2)分析LI分级与WML分级的关系。 结果显示:LI分级在不同WML分级的分布是有差异(F值=59.504,P=0.000)。LI3级在WML2、3级中共占95.0%。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VD组患者影像学中的LI总数与WML总分之间、左侧LI数量与左侧WML总分之间、右侧LI数量与WML总分之间存在正相关联系(rs分别为0.240,0.318,0.288,P=0.018,0.000,0.000);LI分级分别与WML分级、WML总分、左侧WML分数、右侧WML分数之间呈正相关联系(rs分别为0.222,0.230,0.557,p=0.029,0.023,0.000)。 4.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比较 4.1常规TCD的测定结果 SVD组与对照组的各项TCD参数都在正常范围内,SVD组右侧MCA的PI显著高于对照组(0.90±0.15对0.83±0.11,t=2.286,P=0.024),其余收缩期峰流速、平均速度及PI值间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4.2脑血管CO2反应性的结果比较 SVD组与对照组CO2R的测定结果均符合正态分布,SVD组的双侧CO2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 4.3脑血流自动调节的测定数据 SVD组与对照组ACBF的测定结果均符合正态分布。基础状态下,SVD组双侧CCP显著高于对照组(左侧40.65±12.87对27.70±6.74,t=-9.156,P=0.000;右侧40.22±12.24对29.06±7.46,t=-7.559,p=0.000);LLCA显著低于对照组(左侧58.10±18.63对70.72±18.22,t=3.911,P=0.000;右侧58.77±17.28对67.55±17.07,t=2.928,p=0.004)。升高CO2即血管扩张时,SVD组双侧CCP显著高于对照组(左侧34.85±12.55对21.73±6.81,t=-9.310,P=0.000;右侧35.04±11.85对22.71±6.15,t=-9.512,p=0.000);LLCA显著低于对照组(左侧67.30±20.60对80.50±17.98,t=3.761,P=0.000;右侧68.91±19.78对77.55±13.56,t=2.632,p=0.009)。降低CO2即血管收缩时,SVD组双侧CCP显著高于对照组(左侧45.49±13.17对36.24±6.89,t=-6.387,P=0.000;右侧44.98±12.68对35.15±8.11,t=-4.702,p=0.000);左侧LLCA显著低于对照组(左侧49.44±19.31对57.01±17.49,t=2.293,P=0.023),右侧LLCA虽然也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MABP分别在基础状态下、升高CO2、降低CO2时之间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4.3CO2反应试验时脑血流自动调节变化 CO2反应试验时SVD组与对照组ACBF变化的测定结果均符合正态分布。升高CO2即血管扩张时,SVD组双侧CCP值变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5.30±12.29%对17.63±10.54%,t=2.202,P=0.041;右侧15.87±9.67%对16.79±90.9%,t=1.761,p=0.043);降低CO2即血管收缩时,CCP值变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左侧18.01±19.46%对21.95±14.86%,t=5.441,P=0.000;右侧17.24±20.29%对20.00±10.29%,t=3.988,p=0.031);其余不同状态下的MABP、LLCA之间的变化率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4.4CO2R、CCP与LLCA的相关性 SVD组中CO2R与CCP呈显著负相关联系(左侧rs=-0.265,P=0.002,右侧rs=-0.149,P=0.032),但CO2R与LLCA未见显著相关联系(左侧rs=0.462,P=0.475,右侧rs=-0.069,P=0.421);CCP与LLCA也呈显著负相关联系(左侧rs=-0.406,P=0.000,右侧rs=-0.269,P=0.001)。 5.SVD的危险因素分析 将表3-1、表3-2和表3-9中P<0.1的变量作为自变量,SVD作为应变量,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优势比(oddsratio,OR)为3.75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nal,CI)为1.683~9.388;P=0.002)、年龄(OR为1.061,95%CI为1.061~1.109;P=0.007)、BMI(OR为1.428,95%CI为1.224~1.667;P=0.001)均为SVD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绝经后女性SVD发病较男性患者多见,高龄男性较女性可能是SVD的保护因素(OR为0.311,95%CI0.143~0.676;P=0.003);另血流动力学参数中CO2R升高(OR为0.025,95%CI为0.005~0.116;P=0.000)、LLCA升高(OR为0.902,95%CI为0.846~0.962;P=0.002)的OR及其95%CI均<1,可能为SVD的独立保护性因素,但CCP升高(OR为1.060,95%CI为1.015~1.107;P=0.008)的OR及95%CI均大于1,可能是SVD的独立危险因素(表3-11),CO2R、CCP、LLCA功能受损可能导致SVD的发病。 6.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血管危险因素和LI、WML分级的相关性 6.1CO2R与血管危险因素和LI、WML分级的相关性 以CO2R为应变量,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体重、BMI等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CO2R与年龄(左侧rs=-0.486,P=0.000,右侧rs=-0.454,P=0.000)、高血压病(左侧rs=-0.414,P=0.000,右侧rs=-0.429,P=0.000)、收缩压(左侧rs=-0.305,P=0.000,右侧rs=-0.246,P=0.004)、舒张压(左侧rs=-0.222,P=0.009,右侧rs=-0.174,P=0.042)、冠心病(左侧rs=-0.175,P=0.041,右侧rs=-0.212,P=0.013)和LI总数(左侧rs=-0.575,P=0.000,右侧rs=-0.598,P=0.000)、WML总分(左侧rs=-0.210,P=0.014,右侧rs=-0.256,P=0.003)、LI分级(左侧rs=-0.850,P=0.000,右侧rs=-0.857,P=0.000)和WML分级(左侧rs=-0.216,P=0.011,右侧rs=-0.264,P=0.002)呈显著负相关联系,与男性比(左侧rs=0.296,P=0.000,右侧rs=0.271,P=0.001)呈显著正相关联系;CO2R可能与BMI呈正相关(右侧rs=0.328,P=0.000)。 6.2CCP、LLCA与血管危险因素和LI、WML分级的相关性 1)以CCP为应变量,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体重、BMI等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CCP与年龄(左侧rs=0.336,P=0.000,右侧rs=0.260,P=0.002)、高血压病(左侧rs=0.178,P=0.037,右侧rs=0.194,P=0.023)、BMI(左侧rs=0.287,P=0.001,右侧rs=0.328,P=0.000)、收缩压(左侧rs=0.358,P=0.000,右侧rs=0.314,P=0.000)、舒张压(左侧rs=0.254,P=0.003,右侧rs=0.291,P=0.001)和LI总数(左侧rs=0.448,P=0.000,右侧rs=0.547,P=0.000)、WML总分(左侧rs=0.425,P=0.000,右侧rs=0.392,P=0.000)、LI分级(左侧rs=0.442,P=0.000,右侧rs=0.442,P=0.000)和WML分级(左侧rs=0.420,P=0.000,右侧rs=0.395,P=0.000)呈显著正相关联系,但与男性比(左侧rs=-0.225,P=0.008,右侧rs=-0.221,P=0.010)呈显著负相关联系。 2)以LLCA为应变量,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体重、BMI等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LLCA与收缩压(左侧rs=0.376,P=0.000,右侧rs=0.470,P=0.000)、舒张压(左侧rs=0.506,P=0.000,右侧rs=0.441,P=0.000)呈显著正相关联系,LLCA与BMI(左侧rs=-0.169,P=0.048,右侧rs=-0.182,P=0.033)呈负相关,但与高血压、冠心病和男性比无显著相关联系。LLCA可能与年龄(左侧rs=-0.127,P=0.000)呈负相关联系。SVD组患者的左侧LLCA与LI总数、左侧LI数目及LI分级有显著相关联系(rs=-0.277,P=0.001;rs=-0.220,P=0.010;rs=-0.292,P=0.001),右侧LLCA与LI总数、左侧LI数目及LI分级无明显相关联系。LLCA与WML总分、左右侧WML分数及WML分级之间均未见明显联系。 7.CO2R、CCP、LLCA分别与LI分级、WML分级进行各组总体比较 结果显示:CO2R分别在LI分级、WML分级各组中存在差异(F=5.534,P=0.005;F=4.267,P=0.017),CCP与LI分级、WML分级各组中存在差异(F=7.440,P=0.004;F=7.812,P=0.001);SVD组LI与WML分级越高,CO2R下降越明显,CCP升高越明显,CO2R、CCP可能是反映LI及WML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LLCA与LI分级、WML分级各组中不存在差异(F=0.639,P=0.529;F=2.918,P=0.059)。 8.SVD组中不同影像学分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SVD组按影像学LI、WML的有无分为有LI无WML组、无LI有WML组、LI合并WML组三组,三组与对照组的血流动力学各参数比较结果显示:PI在SVD不同影像学分组中存在差异(F值:左侧11.00,右侧10.48,P分别为0.012、0.015),LI合并WML组较其他组的PI升高最显著。CO2R在SVD不同影像学分组中存在差异(F值:左侧10.52,右侧13.00,P分别为0.015、0.005),LI合并WML组较其他组的CO2R下降最显著。CCP在SVD不同影像学分组中存在差异(F值:左侧40.93,右侧35.23,P分别为0.000、0.001),LI合并WML组较其他组的CCP升高最显著。LLCA可能在SVD不同影像学分组中存在差异(F值:左侧16.31,P为0.000,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右侧4.97,P=0.174,无统计学差异),SVD各分组较对照组均下降。 9.血流动力学参数诊断SVD的ROC曲线分析 1)PI诊断SVD的ROC曲线分析 用PI诊断SVD中小动脉硬化,以PI升高为异常,ROC曲线下面积为左侧0.534、右侧0.577(P>0.05);取左侧PI>1.050、右侧PI>1.055时,有最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敏感性分别为:18.6%、19.6%,特异性:0.0%、2.5%。 2)CO2R诊断SVD的ROC曲线分析 用CO2R诊断SVD中小动脉硬化,以CO2R降低为异常,ROC曲线下面积为左侧0.664,右侧0.676(P均<0.05);取左侧CO2R<5.30%/mmHg,右侧CO2R<5.365%/mmHg,时,有最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敏感性分别为:62.5%、55.0%,特异性:74.2%、77.3%。 3)CCP诊断SVD的ROC曲线分析 用CCP诊断SVD中小动脉硬化,以CCP升高为异常,ROC曲线下面积为左侧0.822、右侧0.793(P均<0.05);取左侧CCP>36.18mmHg,右侧CCP>33.305mmHg时,有最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敏感性分布为:67.0%、70.1%,特异性分布为:90.0%.、80.0%。 4)LLCA诊断SVD的ROC曲线分析 用LLCA诊断SVD中小动脉硬化,以LLCA降低为异常,ROC曲线下面积为左侧LLCA0.711、右侧0.609(P均<0.05);取左侧LLCA<60.66mmHg,右侧LLCA<57.35mmHg时,有最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敏感性分布为:72.5%、85.0%,特异性分布为:61.9%.、51.5%。 10.血流动力学参数诊断SVD分类中LI、WML的ROC曲线分析 1)血流动力学参数诊断SVD分类中LI的ROC曲线分析 用CO2R诊断SVD中LI,以CO2R降低为异常,ROC曲线下面积为左侧0.619,右侧0.654(P均<0.05);取左侧CO2R<4.53%/mmHg,右侧CO2R<4.23%/mmHg时,有最大的敏感性(61.2%、63.5%)和特异性(67.3%、59.6%)。用CCP诊断SVD分类中LI,以CCP升高为异常,ROC曲线下面积为左侧0.727、右侧0.713(P均<0.05);取左侧CCP>29.51mmHg,右侧CCP>30.82mmHg时,有最大的敏感性(96.2%、80.8%)和特异性(68.2%.、62.4%)。用LLCA诊断SVD分类中LI,以LLCA降低为异常,ROC曲线下面积为左侧0.658(P=0.000),右侧0.548(P>0.05),取左侧LLCA<58.93mmHg,右侧LLCA<57.21mmHg时,有最大的敏感性(71.4%、71.4%)和特异性(59.8%.、51.2%)。 2)血流动力学参数诊断SVD分类中WML的ROC曲线分析 用CO2R诊断SVD分类中WML,以CO2R降低为异常,ROC曲线下面积为左侧0.511,右侧0.433(P均>0.05),诊断SVD分类中WML价值不大。CCP诊断SVD分类中WML,以CCP升高为异常,ROC曲线下面积为左侧0.678、右侧0.672(P均<0.05)。取左侧CCP>29.51mmHg,右侧CCP>33.82mmHg时,有最大的敏感性(96.2%、80.8%)和特异性(41.5%.、56.9%)。LLCA诊断SVD分类中WML,以LLCA降低为异常,ROC曲线下面积为左侧0.519,右侧0.499(P均>0.05),虽左侧LLCAROC曲线下面积>0.5,但只是数值略大,结果显示,LLCA降低诊断SVD分类中WML价值不大。 3)血流动力学参数诊断SVD分类中LI合并WML的ROC曲线分析 用CO2R诊断SVD分类中LI合并WML,以CO2R降低为异常,ROC曲线下面积为左侧0.577,右侧0.573(P均>0.05),诊断SVD分类中LI合并WML价值不大。CCP诊断SVD分类中LI合并WML,以CCP升高为异常,ROC曲线下面积为左侧0.642、右侧0.652(P均<0.05);取左侧CCP>29.45mmHg,右侧CCP>33.82mmHg时,有最大的敏感性(100%、86.5%)和特异性(25.0%.、43.3%)。LLCA诊断SVD分类中LI合并WML,以LLCA降低为异常,ROC曲线下面积为左侧0.481、右侧(P均>0.05),AUC均<0.5。用LLCA降低诊断SVD分类中LI合并LLCA价值不大。 结论: 1、SVD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表现为CVR受损,CO2R的降低、CCP升高、LLCA降低;脑血流速度改变不明显,PI改变轻微。 2、CO2R、CCP、LLCA变化主要受年龄及血压等因素影响。 3、CO2R、CCP、LLCA与相关影像学指标(腔梗、白质病变等改变程度)分别呈一定相关联系,提示CVR功能受损与颅内影像学实质病变存在较好的一致性。4、ROC曲线分析提示CVR诊断脑小动脉硬化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CP升高诊断SVD中价值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