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私募增资,本文指的是上市公司进行非公开增资,其相对公开发行股票增资而言有筹资时间短、节省承销费用、发行条件具弹性、易掌握资金来源、增加对公司的监督、不必揭露大量内部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等优点;但相对也存有很多缺点,例如:流动性较差、私募增资多以折价发行而产生财富移转的现象、控制权转移的威胁等等。今几年来,国内通过了相关私募增资的法令制度,有效减少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压力,并吸引场外机构的资金进入股市,也能为上市公司引入新的战略性股东及优质资产,并对收购兼并提供了新的渠道与工具。但其中可能涉及的关联交易、股价操纵、关联方利益输送、私募增资价格的公允性等问题却也频频发生,且相对不易监管。本文以进行增资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用股东大会公告日及新股上市发行日两个具有代表性时间的股价进行比较分析,并同时与台湾证券私募增资市场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私募增资折溢价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问题。其中回归模型以信息不对称、流动性、公司成长性、发行金额等因子衡量折价幅度,并以是否私募的虚拟变量与上述因子的交互作用项,衡量影响两者折价的因素是否不同。实证结果发现,私募与公募增资的折价幅度在在沪深两市无法确认主要的影响因子,原因可能在于沪深两市私募增资法令较严格,但基准定价日不明确而产出利益输送空间所造成的。而在台湾地区,主要受到发行规模、公司成长性等因子影响,发行规模对私募与公募增资折价幅度的影响显着为负,本文认为发行金额小时,较不易引起投资者注意,增资可能失败,故须以较高幅度的折价吸引投资者兴趣,以避免增资失败,故系数显着为负。公司成长性对私募与公募增资折价幅度的影响亦显着为负,表示当公司成长性愈高时,持有该公司股票未来获利性可能愈大,故折价幅度愈小。沪深两市以私募方式发行的发行金额对折价幅度之影响显着为正,表示私募增资折价幅度受到公司增资金额影响的程度较公募增资小,符合预期私募增资的功能性。亦即在其它条件不变下,增资金额大的公司以私募方式募集新股所下降的折价幅度小于公募增资。本文认为此现象可能与私募投资者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能力,且增资公司面对的投资人比公募增资少,使得单位信息获得成本下降有关。台湾以私募方式发行的公司成长性对折价幅度之影响显着为正,表示私募增资的折价幅度受到公司成长性影响的程度较公募增资小,亦即在其它条件不变下,成长率较高的公司以私募方式募集新股所下降的折价幅度小于公募增资。本文认为此现象可能与私募投资者具有议价能力,且因其购买之股数多,亦较有诱因与发行公司进行议价有关。总体而言,就解释能力看来,台湾地区的解释能力强于沪深两市,可能原因在于台湾相关法令实施时间较早,上市公司能依法进行私募增资,且相对而言台湾地区的私募增资法令较为宽松,较容易表现出公司与投资人的市场经济选择所造成的结果,而在沪深两市还有一些过去时期的包袱,如:国有资产的解决问题,故沪深两市要发挥私募增资的功能及目的性,可能需要在过一段时间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