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临床分类的关系,制定分型标准,并判断终池扩大成形术对各种类型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并对预后作出临床预测。材料与方法: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7月-2006年8月共3年间诊断为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病人共67例。根据其临床表现、累及结构及受累神经功能状态进行术前评估,并结合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2000年修订)及各项辅助检查即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超声检查、尿动力学检查、膀胱残余尿量检查等指标,了解各项指标异常程度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寻找能够较准确反映病变程度的几个指标,根据这些指标的变化程度判断其轻重类型,并予以分型。对各类型病人均施行终池扩大成形术,分别对每例病人于手术前、术后10天,术后半年进行调查,通过前后三次的各项指标的不同,把手术前病人定义为术前组,术后10天病人定为10天组,术后半年病人定义为半年组,对三组病人均于术后10天及半年分别给予同样检查方式了解手术后各指标的情况,通过手术前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超声检查、尿动力学检查、膀胱残余尿量检查等指标进行统计学检验,分析结果判定三者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从而判断终池扩大成形术对于各组脊髓栓系综合症的病人近远期治疗效果。结果: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病人术前其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超声检查、尿动力学检查、膀胱残余尿量检查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异常,尤其是神经电生理检查指标可以对病人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特别是较早期出现下肢畸形及肌肉无力、麻痹等症状前可以对神经功能损伤作出早期反映,而尿动力学检查和膀胱残余尿量测定可以在出现小便失禁症状前反映膀胱括约肌功能,随小便症状加重其异常程度也随之明显,病人的临床表现轻重与这些指标的异常程度之间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明显得相关性,而磁共振显示圆锥位置及病程长短对于揭示疾病轻重程度意义不明显,这说明了TCS病人临床表现的出现是神经损伤的结果,这个过程对于不同的栓系病人因其病理结构不同,病情发展的快慢及严重程度也不同,因此可以把这几类指标作为临床常规检查手段,并根据其指标异常程度将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病人分为无症状型、神经轻度受累型、中度受累型、重度受累型。手术后10天和半年的复查结果显示,终池扩大成形术对于无症状型能取得很好地治疗效果,半年内所有病人无一例症状加重;对于神经轻度受累型术后10天治愈率为18.57%,好转率75%,术后半年复查治愈率为50%,好转率50%,复查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恢复;对于神经中度受累型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0天治愈率为0,好转32.43%,半年后治愈率为21.62%,好转率为48.65%,无一例病人临床症状加重;对于神经重度受累组手术效果相对较差,术后10天无治愈病人,好转仅有28.57%,术后半年治愈率为14.28%,好转率为57.15%。从而得出结论,TCS病人的手术效果取决于其本身的神经受累程度,神经受累越严重,手术效果越差,同时也发现终池扩大成形手术对于脊髓栓系的病人治疗效果确实,手术前后临床症状能够得到普遍改善,并且远期效果好于近期效果。但对于严重神经功能受累组脊髓栓系的病人手术近期效果不明显,远期效果能有改善,并能有效预防临床症状的进一步加剧。结论:对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病人应用这种临床分类方法比较符合脊髓病变的病理发展过程,可以较明确的反映病变程度,为临床诊治及判断预后有明显的意义;终池扩大成型术设计合理,符合解剖、生理学要求,对于TCS病人治疗效果确实,能够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