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不同于传统的半导体电子输运材料,具有二维磁性及过渡金属元素掺杂稀磁特性的氧化物因其磁-电的耦合性质,可实现电子输运及光、电性质的多尺度调控,故而其新颖物理性质的探索和新材料系统的开发长期以来都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钙钛矿氧化物作为实现全氧化物电子器件的基石,其二维磁性以及掺杂稀磁特性近些年也被广泛研究,但其材料体系主要集中在几种易于制备的钛酸盐系、铁酸盐系钙钛矿氧化物超晶格材料或体材料。针对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于传统的半导体电子输运材料,具有二维磁性及过渡金属元素掺杂稀磁特性的氧化物因其磁-电的耦合性质,可实现电子输运及光、电性质的多尺度调控,故而其新颖物理性质的探索和新材料系统的开发长期以来都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钙钛矿氧化物作为实现全氧化物电子器件的基石,其二维磁性以及掺杂稀磁特性近些年也被广泛研究,但其材料体系主要集中在几种易于制备的钛酸盐系、铁酸盐系钙钛矿氧化物超晶格材料或体材料。针对钙钛矿铌酸盐材料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其新颖的物理化学性质更亟待研究。本文分别为KNbO3和BaNbO3两种钙钛矿铌酸盐为研究对象。采用复合熔盐法制备材料,采用DFT计算、SEM、XRD、TEM、XPS等系列计算与实验方法,构建KNb O3二维晶体模型及掺杂BaNbO3晶体模型,计算研究了KNb O3晶体维度降低后材料的新颖物理性质;采用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元素掺杂对BaNbO3晶体结构与磁性的影响;筛选并制备了掺杂BaNbO3稀磁半导体,对其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及磁性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并对多铁性进行了预测与展望。理论计算研究表明,KNbO3二维晶体生长取向可调控表面极性大小和状态,实现常见的(001)pc取向二维自由电子气向(111)pc取向二维自由空穴气的转变;界面处电子结构对称性破缺导致二维KNb O3晶体出现Zeeman型自旋极化劈裂,(001)pc取向模型中,费米能级附近自旋劈裂是由p和d轨道电子态杂化构成的,由于杂化抵消,呈现非完全的自发极化状态;(111)pc取向模型中,费米能级附近自旋劈裂是由电子态O_2p轨道电子构成,当样品厚度小于2nm时,存在100%的自发极化状态,呈现出理想的半金属特性;于此同时,上述Zeeman型自旋极化劈裂随着厚度的减小存在1/r的线性关系,其表面电极化随厚度减小存在lnr的线性关系。计算与实验结合的研究表明,本征BaNbO3体系中存在较弱的磁性。Fe、Co、Ni能够对BaNbO3进行有效掺杂,掺杂原子倾向占据B位。氧空位的存在会导致结构从立方相转变为四方相。采用复合熔盐法在195℃反应24h时,可以制备得到Ba MxNb(1-x)O3-δ(M=Fe、Co、Ni)粉体,XRD和TEM测试表征结果验证了计算对相结构转变的预测。计算研究与实验表征证实Fe元素掺杂使晶体晶格常数减小,Co元素掺杂使晶体晶格常数增大,而Ni元素掺杂使晶体a轴与b轴晶格常数减小,c轴增大。元素含量分析表明Ni的掺入量最高可达28%,数倍于Fe~4%与Co~2%,这是由于Ni掺入平衡了氧空位缺陷从而降低了掺杂体系总能量以及Ni离子与Nb的离子半径最为接近。根据元素含量,对Ni元素掺杂BaNbO3模型进行了修正。XPS实验结果显示Ni掺杂体系的Nb为+4价与+5价的混合价态,计算研究表明,这是由于与Ni不同近邻关系的Nb原子失电子程度分化导致的。而Nb原子失电子程度分化则是由Ni原子掺杂和氧空位缺陷共同导致的。磁学性质测试表明,Fe、Co、Ni掺杂均能增加BaNbO3粉体材料的室温磁性,但Co、Ni掺杂明显优于Fe,这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其中,Ba NixNb(1-x)O3-δ具有最高的Msat~2.54emu/g,Mr~0.228emu/g和小的Hc~99.14Oe。其磁化强度是纯BaNbO3粉体的两个数量级。上述实验结果很好的验证了理论模型预测结果。
其他文献
高频地波雷达工作在3-30MHz的短波波段,利用垂直极化的电磁波沿海洋表面进行绕射,从而实现对海洋表面目标与低空飞行目标的探测。其具有探测面积大、超视距、反隐身等优点。因此,高频地波雷达被广泛应用到远程海洋监测、海态遥感以及气象预报等军民两用领域。不同于传统的微波雷达,拥挤的高频频段、动态变化的海面回波、非平稳电离层反射回波等使得高频地波雷达的目标检测背景十分复杂,弱小目标的信杂比低。经典的恒虚警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由空间实验室阶段进入空间站阶段,对空间操控能力的需求呈现实用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由空间机械臂协助或替代航天员开展空间作业、降低航天员舱外作业风险完成重复性工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航天大国都加大力度支持空间机械臂在轨服务技术的研究,将其应用于空间飞行器的在轨组装及维护技术中。空间机械臂在轨工作期间误差源多、误差随机性强,针对精度要求高的操作任务,需要研究精细操作控制策略提高系统任务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一环,而水资源不仅是生态环境的关键控制因素,更是战略性资源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在绿色战略、双碳旗帜的驱动下,短期来看,必须解决水资源约束前提下的经济稳定增长;长期来看,需实现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因此,合理制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案,解决水资源供需问题,并对其健康状态进行科学评价,确
Si-B-C-N陶瓷凭借优异的组织结构稳定性和出色的高温性能,成为下一代高温结构和多功能防热陶瓷的重要候选。无机法(机械合金化-压力烧结法)已经成为制备Si-B-C-N耐高温材料和结构件最为有效的方法。目前运用无机法制备第二相增韧Si-B-C-N陶瓷高温性能和高温损伤机理的相关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对于Si-B-C-N高温力学性能研究很少、抗热震性能研究不系统,抗热震和耐烧蚀机理总结不全面,高温性
分布式电驱动系统因其高传动效率和高机动性已成为下一代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热门候选。随着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发展,人们对轮毂电机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满足高转矩密度和高效率等高性能指标,还应具备高可靠性高容错性,以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运行工况和行车故障。现有的容错永磁电机在关注电机容错性能的同时很难兼顾轮毂电机的高转矩密度指标,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高容错性模块化永磁轮毂电机,在保证轮毂电机高转矩密
具有类似足式生物那样“从不会走到会走”的稳定节律性运动控制能力一直是四足机器人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足式动物具有上述能力主要是由其中枢环路网络中各个神经的突触在外界信息不断评价、引导下发育产生的。因此,如何建立具有类似足式生物神经突触发育机理的中枢环路网络模型成为实现四足机器人从不会走到会走的关键之一。然而,当前对中枢环路网络的建模研究由于忽略了中枢环路自身的发育特性而较
近年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机协作逐渐成为下一代机器人的本质特征,也是满足工业生产、民生、特殊环境等机器人应用领域新需求的重要途径,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协作型机器人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发生有意或无意的人机物理接触和人机碰撞,因而实现人机安全协作尤为重要。与传统刚性机器人产生过大的接触力相比,现有常规机器人柔顺控制方法可以将接触力控制在一定水平,从而提高了人机协作的安全性。然而,常规机
在轨故障轻则使航天器性能降级,重则导致整星失效,且大部分硬件故障无法通过软件升级、系统重启修复,在轨维修成为必然趋势。由于地面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航天器寿命的延长,航天器寿命越长,航天器中后期性能与地面技术水平差距就越大。因此,对大中型航天器进行可维修性设计,使其易于接受维修、升级等在轨服务,已成为业界共识。然而,可维修航天器设计方法尚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对其在轨维修面临新的技术挑战。一方面,需要解决
<正>新型靶向药物的出现改变了肿瘤治疗模式,开辟了靶向治疗时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为一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1]。TKIs可作为三磷酸腺苷与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 TKs)结合的竞争性抑制剂,也可作为酪氨酸的类似物,阻断TKs活性,抑制细胞增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