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品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p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法籍作家、戏剧家、编剧和导演,创作生涯中不乏经典之作。她的作品选题丰富,不拘一格,并且她积极地投身于政治,是一名极具个性的女作家。无论是在法国国内还是国外,对杜拉斯本人及其作品的评论不曾停止。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童年时代在印度支那度过,印度支那为当时的法国殖民地。那里生活经历成为了她“生命的底片”。在当地,白种人有着明确的等级划分,杜拉斯一家无钱无势,只能沦落为白人的最底层。杜拉斯从小就亲眼目睹了当地的殖民统治给家人(尤其是母亲)和当地人民带来的痛苦。母亲苦干十五年的积蓄换来的无法耕种的土地、一夜间被太平洋的海水冲垮的堤坝,成为了杜拉斯心中巨大的悲痛与愤慨。殖民地当局对当地人民的愚弄、剥削,平原上不断死于饥饿和疾病的孩子??杜拉斯看到了殖民统治的种种罪行。  但杜拉斯毕竟生长于一个殖民家庭,母亲的法式思想的灌输,以及白人所享受到的与当地人民不同的待遇,也让杜拉斯在自己和当地人之间悄悄地划了一条界线。回到法国后的杜拉斯难以适应完全陌生的社会环境,但又希望能够融入到法国的生活。拿到学士学位后,杜拉斯在法国移民局工作了6年(1935—1941)时间。并于1943年开始了写作生涯。  印度支那的童年体验成为了杜拉斯的写作灵感来源。无论是否是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杜拉斯的作品都有对东方社会,东方人物的描写与刻画。在多部作品中出现的印度支那、中国、印度、日本、“女乞丐”、“情人”、“劳尔”、“安娜—玛丽·斯特雷特”都成为杜拉斯的东方书写的标签,也为探讨杜拉斯书写中的殖民情结提供了视角。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后半兴起的。以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作为探讨对象,政治性强烈,文化批判色彩浓厚,研究方法多样,包括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方法,揭露了帝国主义如何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多领域对第三世界施加文化霸权,对后殖民时期,东西方告别对抗关系,走向对话关系的新局面进行了探讨。  本文试以后殖民主义理论来解读杜拉斯的作品:  第一章主要介绍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和理论背景,并概括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第二章在简明扼要地介绍杜拉斯东西方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分析杜拉斯文化身份的双栖性对其写作策略形成的影响。  第三章本章将以杜拉斯小说文本为依托,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解读杜拉斯作品中所展现的东方人形象、东方社会和东西方关系。
其他文献
本篇文章以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对美国热播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中的幽默会话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达到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幽默的目的。   幽默是一个古老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先秦时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从内容上看上,它博大精深,里面洋溢着老子对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体悟和辨证思考。从形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创作的硕果累累,她的名字在美国的文学界家喻户晓。自发表第一部小说起,她就一直关注着黑
被誉为美国戏剧之父的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一生曾四次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和一次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擅长人物心理最深层次的东西并且经常能给读者和观众带来内心的震颤和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