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起到了巨大作用,并一举解决了我国长期粮食短缺的问题。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农民工大军纷纷走出田野,涌向工厂、企业、建筑工地。与此同时,流出地农村出现了劳力不足、耕地抛荒、村落衰败的现象。农民外出究竟对农村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未来农村社会如何和谐发展?为此本研究对陕西G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外出务工者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但几乎没有农民主动放弃土地承包权,这使得农村土地难以流转,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利用。2.农民外出务工对流出地农业最直接的影响是留守的劳动力数量减少,素质下降。这使农业生产陷入粗放经营状况,农技推广困难,农业产业化面临巨大的压力。3.农民外出务工使村民政治参与意识弱化,基层政权组织虚化,国家政策补贴的改变使村集体可调用资金锐减。外出务工的非农收益很难直接用于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发展公共事业难度增加。4.农民教育观念的多元化向基础教育提出挑战,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原有的乡村秩序在农民流动中受到冲击。5.部分劳动力的外出必然加重留守家庭成员的劳动负担,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和老龄化的趋势凸显;不完整的家庭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逐渐淡薄,情感空虚,婚姻出现危机。长期的流动使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发生“质”的改变。8.外出务工导致的农村人口结构失衡是造成负效应的主要原因。而农村的社保体系不健全则加重了这种负面影响。7.回流的务工收入主要用于储蓄和家庭消费,直接或间接流入城市,未对农村的综合发展起到促进作用。8.基于目前农村现状,建议发展乡镇企业,引导农民合理流动;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整合土地、技术和管理三大资源,建立统一的农业“托管”机制;建立在政府推动下的农村社会保险新体系;利用乡村精英扶持公共基金储备,解决公共基础设施融资难问题;建立各种服务组织,填补政府与农民之间的角色和功能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