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认识论和语言哲学两个维度对陈词问题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历史与现实”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什么是陈词?”介绍了陈词的概念,作用及其忽略陈词的原因。第二章“历史的探索”,划分了三条历史线索,从柏拉图到笛卡尔和洛克的对陈词的根本否定,对陈词证据的休谟式认可,以及里德式的基础主义。第三章“当代西方研究现状与评价”。以四大争论为线索对陈词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介绍了相关的文献和代表人物。 第二部分为“陈词的性质与辩护”,由五章组成。第四章“陈词的定义、范围与限界”是对第一章中陈词概念的深化。第五章至第八章讨论三大争论:第一个争论是,陈词信念是如何形成的:推断论与反推断论之争,这是第五章“陈词性知识是如何形成的?”所讨论的问题。第二个争论是,陈词是如何得到辩护的:还原论与反还原论之争,这是第六章“当代基础主义辩护方案”和第七章“还原论的困境与出路”所讨论的问题。第三个争论是,知识是如何传递的:递减说与递增说之争,这是第八章“知识传递”所讨论的问题。 前三个争论是在陈词的一般认识论的意义展开的,第四个争论聚焦于科学实践中专家陈词及其由此所引发的问题。本文的第三部分为“科学专家与陈词实践”,它由三章组成,探讨的是科学实践中的陈词以及由此引发的信任问题。第十章“外行抉择专家意见的依据是什么?”讨论的是第四个争论的核心:外行抉择专家意见的依据是什么?是陈词证据还是经验证据。第九章“科学实践中的专家陈词与信任”讨论的是与第四个争论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外行对专家意见的信任是否是盲目的,以及信任是基于认识的还是伦理的。第十一章“案例研究:陈词作证”就数学史上两大案例研究说明陈词证据以及陈词作证的概念。 在这四大争论中,还原论与反还原论的基础主义之间的争论是核心的,并且奠定了所有其它争论的格局。本文认为,还原论与基础主义并不像他们所声称的那样的对立,在元辩护层面上上,它们似乎是对立的两极,但在经验层面上,它们之间相互借鉴对方的观点,表现出融汇的趋势。例如,在外行抉择专家意见的依据问题上,还原论与基础主义通常可以达成一致。 无论是还原论,还是基础主义,其根本的缺陷是,它们都是个人主义认识论的不同版本。在陈词问题上,对应于三条历史线索,本文区分了三种形式的个人主义认识论。洛克式的个人主义,休谟式的个人主义,以及里德式的个人主义。无论是那一种形式的个人主义都陷入了个人主义的死胡同。 无论是还原论,还是基础主义都局限在说者,听者,陈词和辩护之间的理想化的情景中探讨问题,都忽略了陈词交往的社会本性与自然本性。认识论需要社会化和自然化的改造,一方面社会应该作为认识论的根基之一,另一方面,认识论应当能够反映人类的自然化的认识方式。这两个方面又是一致的,社会化的认知方式也是一种自然化的认知方式,走向自然主义是认识论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