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在语言之间的交流实质上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字蕴含了各自的文化内容,有时很难将一种语言文字中的某些含义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如何巧妙地驾驭这种文化差异成为研究学术界的课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各国语言学家、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归化与异化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对。本文着重研究这两种翻译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如何加以科学的选择。本文作者将《儒林外史》英译本中的文化词语分成五类,再根据译者在翻译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归类统计和分析,然后运用翻译理论分析作者的翻译策略及其效果。通过这种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本文作者发现译者采用直译法来翻译《儒林外史》中的大部分文化词语,没有增添很多注释和解释,使中国文化信息忠实地传递给英语读者;对于汉语和英语中意义非对应的文化词语,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方法来实现汉语蕴含信息的传递;对于意义非对应的次要文化词语,译者则采用了部分省略或是完全省略的方法进行处理。在处理英语和汉语中的文化冲突方面,译者有时运用英语的文化形象来取代汉语的文化形象,从而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综上所述,通过对于《儒林外史》英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来考察,译者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原则,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有效地传达了文化信息。本文的结论是:归化与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价值,过于强调其中的一种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我们不仅应该研究这两种策略的特点,还应结合译者的目的,目标读者是否接受等因素综合分析。我们不能把翻译策略看成是绝对的,只有辩证地研究这两种翻译策略才会有利于翻译研究的深入,从而最终促进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