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209例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为了更好的研究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临床特征、鉴别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相关性,我们对209例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分析,我们分析了患者初诊时疾病状态、诊断方式、治疗方案与生存预后的关系。209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67:1,中位年龄为59(17-86)岁,中位随访时间为33(2-331)个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化疗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部分缓解率(PR)和总体有效率(ORR)分别为59.7%、14.5%和74.2%,滤泡性淋巴瘤(FL)化疗患者的CR、PR和ORR分别为54.5%、18.2%和72.7%,套细胞淋巴瘤(MCL)化疗患者的CR、PR和ORR分别为46.7%、26.7%和73.3%,边缘区淋巴瘤(MZL)化疗患者的CR、PR和ORR分别为57.1%、21.4%和78.6%,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化疗患者的CR、PR和ORR分别为75.0%、8.3%和83.3%,以骨髓检查或淋巴结/原发病灶检查确诊的患者生存期无显著差异。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升高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组(67例)较未联合化疗组(16例)5年累积生存率明显改善(53.9%VS 33.3%,P<0.05)。以上结果表明,骨髓克隆性B淋巴细胞增生通常提示为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血LDH、ESR升高为疾病预后的不良影响因素。骨髓检查确诊或淋巴结/原发病灶检查确诊不影响患者预后。利妥昔单抗联合应用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第二部分225例成熟T淋巴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成熟T淋巴细胞肿瘤是一组临床症状、生物学行为、治疗反应、预后等异质性较大的一组疾病,整体预后差,与B淋巴细胞瘤患者相比,骨髓浸润更为常见,因此对T淋巴细胞肿瘤不同亚型之间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瑞金医院225例成熟T淋巴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225患者包括29例T-LPD患者(均有骨髓浸润)和196例T/NKCL患者(56例骨髓浸润,140例骨髓未浸润),TLPD患者和T/NKCL患者的5年生存率(OS)分别为96.6%和37.3%,T-LPD患者,与T/NKCL患者相比,T-LPD患者一般状况更好,B症状少见,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较低,骨髓浸润的T/NKCL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和OS明显比骨髓未浸润的患者差,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264,P<0.0001)。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一般状况差、疾病分期为晚期、LDH水平升高和骨髓浸润为预后不良的因素,格拉斯哥评分与比国际预后因子相比,或许可更好地预测T/NKCL的预后。临床特征可能对成熟T淋巴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第三部分基于纳米凝胶载体的阿霉素靶向新药研究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在临床特征、生物学行为及治疗、预后等方面异质性较大,目前是世界十大高发肿瘤之一。阿霉素为淋巴瘤标准治疗方案CHOP方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缺乏特异性且毒副作用较大,容易造成耐药。我们已经成功构建可长时间停留于淋巴系统、并可高效负载和控制释放抗肿瘤药物的纳米载体,该纳米载体在肿瘤微环境中可“解交联”,并进行了阿霉素的负载。体外实验表明,纳米阿霉素的IC50在各个淋巴瘤细胞株均低于阿霉素,提示其效率显著高于普通阿霉素,可以用更小的剂量,达到同样的效果。且纳米阿霉素抑制增殖、促进凋亡作用优于普通阿霉素,且对大鼠心肌细胞和人造血干细胞的杀伤作用更小。体内实验表明,纳米阿霉素可明显缩小裸鼠肿瘤的体积,疗效优于普通阿霉素,副作用小于普通阿霉素,能够在肿瘤部位快速聚集,并且维持较长时间,在其他组织聚集较少。除此之外,我们对纳米阿霉素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纳米阿霉素能更大程度的下调Survivin,上调有活性的Caspase-3,对P-gp上调作用明显低于阿霉素。在耐药株的实验中,观察到纳米阿霉素可以逆转阿霉素诱导的耐药。此外,交叉耐药结果表明,阿霉素、纳米阿霉素耐药株均存在对其他化疗药物的交叉耐药现象,而阿霉素耐药株的交叉耐药更为明显。纳米阿霉素在肿瘤部位大量释放阿霉素,有效杀伤肿瘤,同时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对于淋巴瘤尤其是无特殊靶向标记的淋巴瘤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