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宣告逻辑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u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流和主体间互动是近年来动态认知逻辑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关理性个体的行为研究,在国内与国外已经有较多发展,在个体的知识更新、信念修正、动态偏好等方面已经有许多不同层次的延伸,例如社会群体中的逻辑和博弈逻辑:但是有关群体的认知行为、群体信息的变化以及群体之间的互动研究较少。最初的群体认知主要包括:全体知识、公共知识和分布知识,它们都是静态认知逻辑系统中的内容,只是表达了群体内部的知识结构,刻画的依然是个体之间的认知关系。目前的动态认知理论中,群体信息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理解和重视,例如在社会选择理论和联盟博弈中,个体的影响远远小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群体同样有信息,信念,偏好等,认知逻辑目前还没有明确地表现群体之间关系的公式或规则,刻画和理解个体认知行为无疑是很重要的,仅研究公共知识与分布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将群体信息引入动态认知逻辑是很有意义的做法。本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群体知识,都是基于公开宣告逻辑,所必须的条件之一就是宣告的内容真实,行为公开。   第一个方面是公开宣告逻辑的理论,公开宣告逻辑是动态认知逻辑研究的开始,许多动态认知逻辑都是在公开宣告逻辑的基础上展开的。我们首先简单地介绍了目前基础的公开宣告逻辑的一些结论,包括公理系统、可靠性和完全性等,公开宣告逻辑并不是正规模态逻辑,因为替换规则在公开宣告逻辑中不保持框架有效性。在公开宣告逻辑中,人们并不仅仅局限于研究个体认知,先后引入了群体知识、公共知识、和分布知识,建立含有这些群体知识的各类真扩张的语言和语义、公理系统,并证明它们的可靠性和完全性。公开宣告逻辑与其真扩张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人们倾向于在已有逻辑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相对关系,将新的理论翻译到既定理论中去,这就是归约公理的作用,不仅简化了一些证明过程,而且建立了联系。另外,“泥孩难题”给我们带来了模型更新的问题,动态认知算子在实现模型更新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更新后模型中的点并不总是满足同样的公式,我们将这个问题称作不完全更新,但是要找到一个公式集使得这个公式集恰好满足完全更新,并且满足完全更新的公式集恰好是这个公式集,这是很困难的。   第二个方面是群体宣告逻辑,群体宣告逻辑是公开宣告逻辑的真扩张,加入了表示群体宣告的动态认知算子“[G]”,它刻画的是群体能力,即“通过宣告,群体G能够完成什么”。在群体宣告逻辑中,我们对群体宣告内容做出了限制:群体G中个体宣告的内容第一必须是真实的,第二必须是公开的,第三是G中的个体1,...,k同时做出宣告。并且在群体宣告逻辑的语义解释中,我们将表达宣告内容的公式局限为静态认知逻辑公式。在这一章中我们分析了群体宣告逻辑的性质、群体宣告逻辑的公理系统、可靠性和模型表达力等。群体宣告逻辑的语言结构中还没有涉及公共知识和分布知识,“[G]”算子中不体现具体的宣告内容,因此在一些群体宣告逻辑的性质中,体现了群体聚合([GUH])的结论,这是在公开宣告逻辑中没有考虑到的。在这一章中,单独将单主体群体宣告逻辑列出,目的是通过个体认知和群体认知的对比,突出研究群体认知行为的意义。最后提出了一些由群体宣告逻辑所引出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是对群体宣告逻辑中宣告内容简化后得到的结果,创造了一个新的群体宣告语言一原子群体宣告逻辑。原子群体宣告逻辑依然基于公开宣告逻辑,它与群体宣告逻辑的不同在于对“[G]*”的解释只选择了原子命题变元。在这一章中我们讨论了它的语形和语义,列出了公理系统和表达力等。我们延续群体宣告逻辑的公理系统,这些公理在原子群体宣告逻辑中也是有效的。这一章中的主要内容是原子群体宣告逻辑的一些性质,例如宣告顺序对群体行为的影响、群体之间的聚合等方面的结论。原子宣告逻辑是简化后的群体宣告逻辑,原子宣告逻辑吸收了公开宣告逻辑中的模型更新的理论,在此基础上,研究宣告顺序时我们可以不考虑不完全更新对群体宣告顺序的影响,得出有关宣告顺序的比较直观的结论。但是,由于对群体宣告的语义解释部分限制较绝对,使得原本在群体宣告逻辑中成立的结论在新的语言中反而受到限制。
其他文献
约翰.塞尔(JohnSearle)是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是美国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当今日常语言哲学甚至是整个语言哲学界最具影响的哲学家之一。继奥斯汀提出分析日常语
维特根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是有发展脉络或发展轨迹可寻的。在前期的《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用可以言说的和不能言说的界线在经验科学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清晰的界线。但维
本文主要阐述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对先进制造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简单说明,并对CAD/CA M 集成技术、数控技术、柔性制造技术和快速原型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