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残像一直是影响液晶显示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可以被抑制,但很难完全消除。在消费电子类和专业显示等较为成熟的液晶显示应用领域中,现有残像的抑制水平已基本可以达到观察者无法辨识的程度。但随着液晶显示在车载领域被大量应用时,因为其严苛的测试标准和实际应用时的不同需求,现有抑制残像的各种方法已无法满足要求,所以随着车载液晶显示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抑制残像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关于残像产生的机理分析主要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残像一直是影响液晶显示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可以被抑制,但很难完全消除。在消费电子类和专业显示等较为成熟的液晶显示应用领域中,现有残像的抑制水平已基本可以达到观察者无法辨识的程度。但随着液晶显示在车载领域被大量应用时,因为其严苛的测试标准和实际应用时的不同需求,现有抑制残像的各种方法已无法满足要求,所以随着车载液晶显示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抑制残像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关于残像产生的机理分析主要基于离子模型,长期以来通过在液晶显示器件中与液晶接触的各层材料特性分析,比如液晶材料的配比和配向膜材料的特性等,研究了它们对残像的影响。当然也有较多关于驱动电压与残像之间关系的研究。残像的成因较为复杂,通常认为其是由不同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首先基于残像的成因和辉度曲线进行理论分析,将所有残像的成因归结为两种情况,由驱动电压中的直流分量导致的残像和交流分量导致的残像,并分别就这两个因子展开分析;同时,因为离子污染导致的电压是直流分量还是交流分量随机,所以将其列为单独讨论内容。本文在分析残像形成三个成因时,发现了诸多问题。分析驱动电压的直流分量时,发现了灰阶画面下公共电极电压影响因子的变化可等效于一个直流电压分量,同时发现充放电路径上的漏电流会导致直流电压分量的产生,从而诱导残像的发生。分析驱动电压的交流分量时,发现了配向力弱会导致一个交流电压分量作用于像素电极上,从而形成残像。分析离子污染时,发现了色阻材料存在离子析出的问题,以及液晶与框胶接触时会有离子的析出的问题,从而诱导残像的产生。更进一步地,本文就发现的问题和分析的诱因,提出了不同的改进方案,针对直流分量导致的残像的改进方案有:提升薄膜晶体管的漏电流的稳定性,减小与像素电极接触介质的电阻率,使用非对称公共电压调试程序调试公共电极电压。针对交流分量导致的残像的改进方案有:提升配向膜的配向力。针对离子污染导致的残像的改进方案有:选择电压保持率较高的色阻材料,在色阻材料与像素电极之间引入介质,尽可能扩大液晶和框胶的距离。并通过实验验证以上方案的改进效果。同时,文章也分析讨论了改进方案是否会有新问题的引入。综上所述,文章分析了诱导残像产生的各种原因,并在其基础上提出并验证了不同的改进方案。为残像问题的机理分析提供了思路,并为车载显示中的残像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其他文献
随着当前面向特定领域加速器设计的快速发展,基于加速器的异构系统是计算架构设计发展的新趋势。但复杂的异构系统对编程方式、任务调度以及处理器和加速器之间的高效交互是一种新的挑战。如何描述主处理器和加速器的计算任务,降低两者之间的数据传输代价,并让处理器高效地完成对加速器的任务管理调度是保证异构系统性能的关键技术。此外,在异构系统中,任务调度算法对加速器的利用率有着很大的影响,合适的算法会让加速器更加高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天文观测数据的规模也取得了显著增长。来源于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的射电天文数据规模庞大,结构和特征复杂,为天文观测系统中数据的存储、分析和传输过程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向FAST天文观测数据进行定制化的压缩算法设计和系统实现,能够针对性地改善数据压缩的质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程序利用了GPU的高度并行性与浮点运算能力强的两个特性,其中包括传统的图像渲染、视频编解码、也包含了新兴的领域比如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个人电脑与商用服务器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计算要求,越来越多的个人与企业选择将程序部署在云上,而且GPU加速也成为了不少云厂商的一大卖点。许多厂商都在自己的数据中心里,给服务器配备了GPU设备,并提供了相应的GPU云服务,给其成百上千
卫星通信网络在通信导航、资源勘测、环境与灾难监测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特别是低地球轨道(LEO)卫星网络。LEO卫星由于轨道位置低,通信延迟小,还可以构建卫星星座进行全球覆盖,是未来搭建全球移动无线网络的可行方式。而传统的地面网络路由算法不能直接应用于LEO卫星星座中,因为在卫星拓扑快速动态变化的场景下,传统路由算法将需要大量的路由信令和计算量去维持路由表,进一步消耗带宽和能量。LE
高性能车载鲨鱼鳍集成天线是自动驾驶时代车联网通信建设对车载通信提出的关键需求。针对目前车载鲨鱼鳍天线尺寸受限以及集成天线间电磁互扰等问题,本文基于四臂螺旋天线原理、同相直立天线阵原理以及电振子天线拓扑结构的设计方法,提出了一款包括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天线、车联网通信(V2X)专用天线、车载无线移动通信天线在内的鲨鱼鳍集成天线方案,并总结归纳其关键设计需求与设计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3
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加密算法,而随机数是加密算法的基础,通常用于产生密钥和身份验证信息。随机数发生器的鲁棒性以及生成的随机数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通信系统的安全性。考虑到不同的应用场景,本文分别实现了基于FPGA与ASIC的真随机数发生器,完成了两部分设计工作。首先,设计一个基于FPGA的真随机数发生器。论文基于亚稳态的随机数产生原理,根据FPGA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双与非门电路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的人群活动逐渐增多,大型人群活动中的安全问题也成为重中之重。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发展让人群的监控和管理也成为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热点,对于人群场景运动的算法分析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现阶段人群监控多依靠人为监控为主要手段,人工为主的监控方法费时费力,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人工监控导致的视觉疲惫会导致漏检误检等情况。监控视频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够充分利用,基于计算机计
近年来,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应用的不断涌现使得全球IP(Internet Protocol)流量呈现爆炸式的连续增长,因此,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数据中心(Data-centers)面临着信息传输速率持续增长的巨大压力。在面向数据中心内的短距光互连系统中,传统的基于NRZ(Non Return to Zero)调制的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传输的需求,基于PAM-4(4-level
智能穿戴设备(尤其是智能手表和腕带)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受欢迎,它们不仅可以记录人们的日常活动,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接收信息的新方式,这就产生了与智能穿戴设备进行交互的迫切需求。可是,由于智能穿戴设备的触摸屏幕尺寸有限,对于文本输入不方便并且容易出错,语音输入是一种替代方案,但它受到周围环境噪声的限制,并且对于敏感信息的输入是不安全的。为智能穿戴设备设计新的人机交互方式逐渐引起业界的关注,具有重要的研
智能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环、智能腕带、智能腕表)已经逐渐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辅助型智能硬件,它们不仅可以记录日常活动信息,比如步数、睡眠质量、卡路里消耗量、心率等,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机交互的手段,手势识别功能也添加到了这些智能可穿戴设备中,比如抬腕亮屏、手腕翻转切换界面。本文提出的基于智能腕表的手写识别技术着眼于真实情况下用户佩戴智能腕表进行信息记录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