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治疗及预后诸因素的分析——附304例SAH患者临床资料

来源 :泸州医学院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retg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征,病因,检查,治疗以及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加深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 收集复习1997年7月至2005年12月间住院的30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历,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征,病因,检查,治疗以及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SAH高发年龄在30~59岁之间,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SAH为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动脉瘤为主要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是老年人SAH的主要病因,其他病因有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PNSH)、血管畸形等,部分患者病因不明。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饮酒、既往SAH病史、多囊肾病史等。SAH的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持续不缓解,伴恶心、呕吐及脑膜刺激征。头痛的发展速度是诊断SAH的关键信息。SAH可以出现短暂意识丧失、癫痫发作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但不是诊断SAH的必要依据。老年人以典型头痛起病者相对少见。再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是急性期主要合并症,其中再出血发生率21%,Hunt-Hess 分级与再出血密切相关,再出血后死亡率明显增高。内科合并症主要表现为脑心综合症、低钠血症等,其严重程度与病情相平行。CT平扫为诊断SAH的首选手段,CT阴性不能排除SAH,必须行腰椎穿刺或MRI以进一步明确诊断。CT表现为PNSH者,无再出血等合并症发生,无死亡患者,预后好。少数CT阴性患者通过MRI明确诊断。DSA是病因诊断的金标准,因其有创性、可能出现并发症使其应用受限,部分患者等待DSA过程中发生再出血。随着CTA, MRA应用逐渐增多,在部分动脉瘤的诊断上可替代DSA。对明确为动脉瘤的患者58例,42例行手术夹闭治疗,16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与手术夹闭治疗相比,血管内治疗介入栓塞治疗的创伤小,但也存在术中动脉瘤破裂,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内科治疗再出血不太成功,抗纤溶药物对结局无益。总体死亡率27%,再出血后死亡率60.5%。年龄、Hunt-Hess分级与CT出血量多少与预后明显相关。DSA阴性者预后较好。 结论: (1)高发年龄在30~59岁之间,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女性略多于男性 (2)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爆裂样头痛,伴恶心、呕吐及脑膜刺激征,可出现多种临床表现与体征。老年人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 (3)病因主要为动脉瘤,老年人多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关。 (4)首选CT为确诊方式,PNSH作为SAH的一种特殊类型,再发率低,预后好。 (5)DSA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CTA,MRA有取代DSA进行病因学检查的趋势。 (6)早期病因诊断,尽快施行病因治疗,是降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关键。 (7)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可以部分取代动脉瘤夹闭术。
其他文献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城市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城市,为了能够满足更多人在城市居住的条件,超高层建筑逐渐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而且随着
后浇带技术是房建施工过程最后的环节,也是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后期应用比较广泛,它可以有效地预防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解决沉降不均匀以及
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建筑工程规模也不断扩大,为了提供人们更好的生活质量,需要加强投资建设.投资的不断扩大,使得在施工期间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在施工前期,做好造价
建筑行业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被关注,为了解决扬尘污染、废料污染、危险原料污染等问题,提出了智慧绿色工地的建设.该项目将工地建设与物联网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了物联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