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三维体积测量技术对收集的所有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进行形态学指标测量,按照最新CT评价标准(NRC)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及治疗无效组,分析比较两组化疗前后形态学的指标变化情况。2、通过双源CT双能量技术对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患者资料进行化疗前后数据分析,分别比较动脉期及静脉期两者的碘参数值(动脉期及静脉期碘覆盖值、碘浓度值、动脉期及静脉期标准化碘),分析探讨动静脉期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后的疗效评估价值。3、综合分析三维体积测量技术结合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探讨该技术为非小细胞肺癌肺癌(NSCLC)提供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山西大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期间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71例病人,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化治疗,病人治疗前后资料完整,且治疗前两周及治疗两个周期后均接受双源CT双能量扫描。本文回顾性分析记录了71例病人化疗前后资料,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按疗效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的数据:动脉期及静脉期碘覆盖值及碘浓度值、病灶最大径、病灶平扫CT值平均值、患者动脉期及静脉期标准化碘,对NSCLC化疗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两组间化疗前后统计分析得出:治疗有效组、治疗无效组最长径变化率(%)分别为(-17.43±10.54)、(21.18±12.27);平扫CT值平均变化率(%)分别为(-19.87±10.81)、(-11.69±10.25)。2、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分析得出:治疗有效组治疗后动脉期标准化碘(%)及碘覆盖值(HU)分别为(6.62±5.10)和(12.73±10.78)HU,治疗前分别为(9.03±4.18)和(18.41±11.65)HU,两项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小(P<0.05);治疗无效组治疗后动脉期标准化碘(%)及碘覆盖值(HU)分别为(13.66±6.63)、(24.99±10.19)HU,治疗前分别为(9.16±3.74)、(21.27±9.36)HU,两项指标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而静脉期两组内标准化碘与治疗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两组间对比分析得出:治疗前两组间比较,标准化碘及碘覆盖值在动脉期及静脉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有效组动脉期标准化碘及碘覆盖值明显小于治疗无效组(P<0.05),而静脉期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技术碘图反应了病灶内血管化程度,可以提供病灶功能性信息,三维体积测量技术客观反应了病灶形态学变化,可以提供病灶形态学变化信息,两者相互结合能够为肺癌患者临床疗效评估提供了更充足的价值,因此用于肺癌疗效的评估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