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慢性 HBV 感染(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是指乙型肝炎(hepatitis B)持续6个月或以上或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持续6个月或以上,且现在HBsAg和/或HBV DNA仍为阳性。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肝功生化指标、凝血指标、病毒学指标及影像学、病理学等,通常把慢性HBV感染者分为五种类型:无症状携带者(asymptomatic carrier,ASC)、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维生素 D(Vitamin D,Vit D)是人体所必需营养素,属于类固醇衍生物。研究表明,Vit D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最为众人所知的就是调节钙、磷代谢,参与骨骼的变化;此外,它还可参与免疫调节,调控细胞分化及增殖,在抗感染、抗纤维化、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对心血管、内分泌及自身免疫等疾病的防治中也有一定功效。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者发现Vit D在慢性肝脏疾病(chronic liver disease,CLD),方面有着重要作用。Vit D的生成需要经过肝内酶的羟化,当肝脏发生功能障碍时,肝内25-羟化酶活性降低,Vit D合成的过程发生阻碍,同时肝病时Vit D吸收也会减少。相关研究显示,Vit D在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等肝脏病症的进展中起作用。虽然,近20年来对慢性HBV感染的诊疗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干扰素等免疫调节剂有效率低,短期服用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后易于复发,而长期服用的耐药性问题尚无法解决。探索新的HBV感染治疗方法及病情的预测因素对控制病情稳定、提高病毒学应答及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分析慢性HBV感染者中血清25(OH)D3水平的分布,研究其缺乏状态与肝脏生化指标、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病毒学指标、肝脏疾病进展等方面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血清25(OH)D3的功能及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济南市传染病医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确诊的369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包括无症状携带者(ASC)9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1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LC)111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患者(HCC)52例;选取同期门诊99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健康对照(HC)。收集上述4组慢性HBV感染者和1组健康对照者的人口学资料、肝功、乙肝病毒血清学和病毒学检查结果,并收集他们的血清。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所有待测血清中的25-轻维生素D3(25(OH)D3)的含量,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中99名健康对照者(HC组)血清25(OH)D3的平均含量为32.99±7.33 ng/ml,明显高于369例慢性HBV感染者(29.28±7.33ng/ml),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90例无症状携带者(ASC组)血清25(OH)D3平均含量为26.88±75.88 ng/ml;1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血清25(OH)D3平均含量为31.49±8.04 ng/ml;111例肝硬化患者(LC组)血清25(OH)D3平均含量为28.85±6.80 ng/ml;52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患者(HCC组)平均含量为29.38±7.77 ng/ml,可见 ASC 组血清 25(OH)D3最低 26.88±75.88 ng/ml,次之为LC 组 28.85±6.80 ng/ml 和 HCC 组29.38±7.77 ng/ml,CHB 组患者血清 25(OH)D3下降最轻31.49±8.04 ng/ml。不同临床期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25(OH)D3含量均低于 HC 组(ASC 组,P<0.001;CHB 组,P=0.27;LC 组,P<0.001;HCC 组,P=0.006),除CHB组外,ASC组、LC组和HCC组与HC组均存在显著统计数差异;ASC组与CHB组、LC组和HCC组相比也存在统计学差异(CHB,P=0.000;LC,P=0.029;HCC,P=0.048);此外,LC组与CHB组相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8),但是LC组与HCC组相比无统计学差(P=0.679)。血清25(OH)D3含量减少情况在慢性HBV感染者中较健康人群严重,慢性HBV感染者血清25(OH)D3不充足(≤29.9ng/mL)的人数209例(56.6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4例(24.24%),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25(OH)D3不足(20~29.9ng/mL)及缺乏(≤19.9 ng/mL)的人数在ASC组中分别为50例(55.56%)、15 例(16.66%),在 CHB 组中分别为 35 例(30.17%)、13 例(11.21%),在LC组中分别是59(53.15%)和9(8.11%),在HCC组中分别是24(46.15%)和4(7.70%)。25(OH)D3含量不足(20~29.9ng/mL)在患病各组间所占比例(ASC,55.56%;CHB,30.17%;LC,53.15%;HCC,46.15%)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0.20%),存在统计学差异(ASC,P=0.000;CHB,P=0.044;LC,P=0.000;HCC,P=0.000)。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在ASC组中,血清25(OH)D3含量与性别(r=-0.24,P=0.024)、HBeAg 组别(r=-0.49,P=0.000)及 HBV DNA 组别(r=-0.52,P=0.000)存在负相关,女性、HbeAg阴性、低病毒载量者血清25(OH)D3含量较高;与年龄、ALT、AST、ALB、HBsAg组别、及HBcAb等指标不存在相关性。将有相关性的指标纳入多元线性模型分析,只有HBV DNA载量仍与血清25(OH)D3呈负相关(β=-2.82,P=0.003),是血清25(OH)D3的影响独立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影响血清25(OH)D3含量的影响因素,将369例慢性HBV感染者的性别、年龄、ALT、AST、ALB、HBsAg组别、HBcAb、HBVDNA组别等指标纳入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3含量仅与HBV DNA载量呈显著性负相关(r=-0.153,P=0.003),而与其他因素不存在相关性。在HBVDNA组别中,高病毒载量组25(OH)D3含量最低(27.39±7.20 ng/mL),且与低病毒载量组(30.29±6.76 ng/mL)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3)。血清25(OH)D3缺乏(<19.9ng/mL)在中病毒载量组所占比例为17.93%,在高病毒载量组所占比例为13.73%,均明显高于低病毒载量组4.63%,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本研究显示,慢性HBV感染者血清25(OH)D3含量明显减少,不同临床期血清25(OH)D3含量均低于正常人,以携带者血清25(OH)D3含量最低,其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最高;2.乙肝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血清25(OH)D3含量减少程度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更明显,肝硬化患者下降的幅度似高于肝细胞癌患者;3.HBV DNA载量与血清25(OH)D3水平呈负相关,是血清25(OH)D3的独立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慢性HBV携带者维生素D减少明显,达到维生素D缺乏程度的患者比例高,是否各地区的慢性HBV携带者都存在类似现象需要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得以证实。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临床上应关注HBV携带者的维生素D含量及缺乏情况;肝硬化患者体内维生素D缺乏的程度要高于肝细胞肝癌患者,是否提示肝癌细胞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值得深入研究;血清25(OH)D3的含量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提示临床上维持一定水平的25(OH)D3含量有可能促进乙肝患者的抗病毒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