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氮后移对寒地水稻根系吸收能力和氮效率的影响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19801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地水稻习惯施肥中前期氮肥用量过高,后期氮肥明显不足,使水稻根系活力下降,根系吸收能力减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降低。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不同氮肥水平(105 kg/ha和135 kg/ha),以习惯施肥为对照,分析了前氮后移对寒地水稻根系活力、氮效率、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寒地水稻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寒地水稻根系活力在抽穗期达到最高,抽穗后缓慢下降。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前氮后移处理在抽穗后保持较强的根系活力,为后期水稻高产奠定基础。幼穗分化期叶片含氮量与氮素利用效率呈负相关,这可能是农民习惯施肥氮肥利用率低的原因之一;氮肥后移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较农民习惯施肥高12.4%~12.8%,达到了5%的显著水平。   2.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植株氮的吸收影响较大,前氮后移处理高于农民习惯施肥,植株总氮素吸收量高0.21~16.14kg/ha,氮肥用量135 kg/ha处理较105kg/ha处理高4.30~22.56kg/ha。氮积累主要集中于从水稻幼穗分化期到抽穗期,此期氮素积累占总积累量均在60.1%~67.8%之间。   3.前氮后移处理提高了氮素吸收效率,抽穗期伤流量和氮素吸收效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幼穗分化期根体积和氮素吸收效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根体积和氮素吸收效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抽穗后20天根干重和氮素吸收效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   4.前氮后移处理通过降低前期氮肥施用量,有效地控制了无效分蘖的发生,在水稻幼穗分化期和减数分裂期根据水稻叶片的SPAD值施用氮肥,既保证氮肥的充分供给,又防止其过量供应,使水稻在养分需求的关键时期能得到充分的供应,使水稻抽穗后根、叶仍保持较高的活性,提高水稻生育后期养分吸收能力和灌浆物质的合成。前氮后移较农民习惯施肥产量提高12.3%~12.6%。   5.前氮后移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氮肥的吸收利用率提高21.8%~40.8%,其中INM1处理最高,为53.1%;前氮后移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农学利用率提高了37.5%~38.5%,INM1处理农学利用率最高,达到了34.2 kg/kg,方差分析达到了5%的显著水平;前氮后移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2.6%~20.8%,其中INM1处理最高,为92.77 kg/kg,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