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主流意识。自汉武帝“罢黔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官学,儒家思想、规范更是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汉代自然灾害、社会事件频发,社会各个阶层都积极运用自己的方式应对和减轻灾害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在两汉时期,虽然政府层面的慈善活动仍然是慈善活动的主体,但是在尊崇儒学的氛围下,民间慈善活动发展明显。儒学为民间的慈善活动提供了思想源泉,并对民间慈善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导,使其成为两汉时期官方慈善活动之外的重要补充形式,对缓解不幸人群的困难起到了较强的辅助作用。本文站在以历史学与社会学相互结合的角度上,以民间慈善的思想起源、汉代民间慈善的举措、汉代民间慈善特征等不同方面专门系统地考察儒学与汉代民间慈善活动的密切关系。具体而言,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介绍了汉代民间慈善的儒学渊源。汉代民间慈善活动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儒学思想之中,儒学中的性善论构成了民间慈善的人性基础,孝悌思想阐释了民间慈善的血缘基础,仁道的观念为民间慈善打下了伦理根基,恻隐之心为民间慈善找到了心理根由,义利观的思想为民间慈善活动指明了价值取向。其次,重点分析了儒学对汉代具体民间慈善活动的深刻影响。汉代社会中的民间慈善活动,即民间自发的或有组织的对陷入困境者的救助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而这些具体的救助活动都体现着儒学的基本精神。如体现儒家宗族观基于血缘性的宗族互助活动;体现相邻关系基于地缘性的相邻慈善活动;体现“泛爱众”自发的个人救助活动等。最后,揭示了在儒学独尊的时代背景下,汉代民间慈善活动所形成的历史特征。汉代的民间慈善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法血缘的色彩;汉代的民间慈善活动注重人文关怀,在类型与实施方式上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汉代民间慈善活动救助面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救助对象的范围上形成了广泛性的特色;而汉代实施慈善活动的主体往往都接受了儒家的教育,深受儒学影响亦或本身就是儒者,使汉代民间慈善活动形成了活动主体儒家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