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从关联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象翻译的原则和策略进行探讨。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增加和融合,读者的文化视野和文化欣赏能力也正在不断提高。因而目的语读者能否正确理解翻译作品中的文化意象,这将是能否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因素之一。文化意象不再仅仅被看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作为人类普遍运用的一种认知能力和思维模式。本文以对当代文化意象的研究为切入点,运用关联翻译理论和互文性对方重、汪榕培、谭时霖先后翻译陶渊明诗集的三个不同的版本(其中方重的译本是选译,汪译和谭译是全译)一些例子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一些翻译策略,得出了结论。译者应结合目的语读者不断提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具体的语境灵活地采取自己的翻译策略。论文第一章为导论部分。第二章包括文化意象定义与历史研究,文化意象的分类,和文化缺省。第三章引入了关联翻译理论与互文性理论,又谈到了它们与文化意象的关系。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结合具体的译例对文化意象翻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试图归纳出文化意象翻译的基本策略。第五章结论部分指出,由于译者处于二级交际语境,文化意象的翻译又受到语言、文化等差异的制约,相关度无疑打了一次折扣,文化缺省随之会产生,而文化缺省的重构或补偿成为必要,补偿方式为采取直译(目的语读者文化语言欣赏水平的已提高的,译者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对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翻译来说这只占一小部分),或直译加注(诗歌大部分是脚注)的翻译策略,当直译或即使加注也影响目的语读者的理解时,可采用意译作为补充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