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实践乃至翻译理论随着时代的推移在不断变化发展。翻译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人文、自然因素均有深入的了解。正因为如此,译者强调以上这些诸文化因素,把握不同民族语言文化所体现的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在翻译实践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自1980年代以来,在欧美文化翻译学理论应运而生,并迅速在全世界广为传播,如今文化翻译学在中国翻译界方兴未艾。翻译既是不同言语符号的互相转换,更是一种具有不同物质文化、制度与风俗文化、精神文化的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尽管中韩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的历史而两国文化中存有不少共同性或相似性,但两者毕竟是不同的民族文化,各自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指出研究对象及方法、先行研究成果、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主要概述原本作者以及书志事项和韩译本的译者以及书志事项。第三章主要从词汇、文化、修辞以及形式层面上以文化翻译学为基础,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为结论,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本论文以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长篇小说的韩译本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语言学和文化翻译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对韩译本的内容层位、文章符号、误译、套译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