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①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肠粘膜损伤机制;②观察大剂量维生素C(VitC)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粘膜是否有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方法:选取体重相当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3组:SAP模型组(n=40):经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0.1ml/100g)制备SAP模型,制作后不经过任何治疗;维生素C干预组(Il=40):模型制作成功后即刻经阴茎背静脉注入大剂量维生素C(30mg/100g);正常对照组(n=40):开腹后仅翻动胰腺,不制作SAP模型,术后即刻经阴茎背静脉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3、6、12、24小时分批处死各组动物,进行如下检测:(1)门静脉抽血测定淀粉酶、内毒素;(2)细菌易位量测定:取腹水及肠系膜淋巴结进行细菌培养,采用稀释倍比法测定细菌易位量;(3)丙二醛(Malon-dialdehvde,MDA)测定:取同位置回肠组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MDA:(4)病理检查:取大鼠同位置胰腺及回肠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胰腺及肠粘膜损伤情况,并分别按标准评分。统计学处理,应用t检验。
结果:(1)血淀粉酶测定:各时间点淀粉酶分别为(U/L):SAP组3578.20±1251.36、5008.45±2015.48、8574.20±3570.65、11246.50±5120.85,维生素C干预组1461.30±485.22、1 879 36±750.26、2456.85±1271.25、4879.56±2431.30。SAP组和维生素C干预组各时间点淀粉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维生素C干预组各时间点淀粉酶均明显低于SAP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2)门静脉内毒素测定:各时间点内毒素分别为(EU/L):SAP组35.80±5.25、95.01±8.13、147.05±7.15、155.44±9.1 3,维生素C干预组34.75±5.1 3、68.175±7.56、120.36±7.59、131.42±8.85。SAP模型制作后6小时,SAP组及维生素C干预组血浆内毒素开始增高,且随时间延长内毒素逐渐增高,维生素C干预组6小时后各时间点内毒素均明显低于SAP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3)细菌易位量测定:①各时间点肠系膜淋巴结细菌易位量分别为(CFU/g):SAP组O、4575±650、10473±2365、13250±3625,维生素C干预组0、152±113、1278±278、1648±268。②各时间点腹水细菌易位量分别为(CFU/g):SAP组0、1575±650、5934±625、7548±1625,维生素C干预组0、142±53、678±278、1648±268。模型制备后6小时肠系膜淋巴结和腹水出现细菌易位,随时间延长易位量逐渐增加,维生素C干预组各时间点细菌易位量均明显低于SAP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4)肠组织MDA测定:各时间点SAP组MDA分别为(umol/g.prot):SAP组1.25±0.32、1.37±0.36、1.55±0.48、2.65±0.44,维生素C干预组0.85±0.28、1.02±0.24、1.15±0.35、2.12±0.40。模型制备后3小时SAP组及维生素C干预组肠组织MDA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时间延长MDA含量逐渐增加,维生素C干预组各时间点MDA均低于SAP组,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
(5)肠粘膜病理评分:各时间点SAP组肠粘膜病理评分分别为:0、1.36±0.26、1.75±0.42、2.75±0.44,维生素C干预组0、1.14±0.20、1.26±0.35、1.85±0.40,模型制备后6小时肠粘膜出现病理损害,随时间延长病损逐渐加重。SAP组肠粘膜绒毛上皮剥脱、间质水肿,固有层充血水肿,部分肠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维生素C干预组各时间点肠粘膜病损较SAP组减轻,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
(6)胰腺病理评分:各时间点SAP组胰腺病理评分分别为:SAP组7.35±0.86、10.46±0.95、12.75±1.42、15.72±1.44,维生素C干预组6.36±0.76、 8.14±1.05、9.26±1.35、12.65±1.40。SAP组胰腺组织充血水肿、部分出血、大片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维生素C干预组各时间点胰腺病损较SAP组减轻,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
结论:①SAP模型大鼠肠粘膜屏障作用破坏,肠道细菌易位至腹水及肠系膜淋巴结,血中内毒素明显增加。②肠粘膜损伤机制:SAP时,自由基过量产生,导致肠粘膜细胞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肠粘膜损伤。③大剂量维生素C对SAP肠粘膜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主要机制是维生素C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了脂质过氧化反应。④大剂量维生素C对胰腺亦有较好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