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利用两亲聚合物在有机相中制备铜胶体在丙烯酸丁酯介质中,以PEO-PPO-PEO三嵌段聚合物为稳定剂,氯化亚铜为前驱物,硼氢化钾为还原剂,制备了稳定的纳米铜胶体,添加二(2,4,4三甲基戊基)硫代膦酸(Cyanex302)有利于制备高浓度的铜胶体,并用紫外、电镜、Zeta电位仪等仪器研究了铜粒子与稳定剂之间相互作用、粒子形貌及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仅PEO-PPO-PEO或Cyanex302制备的铜胶体的浓度低,并且当胶体的浓度增大时不稳定.PEO-PPO-PEO和Cyanex302协同作用时可以制备较高浓度的铜胶体,实验表明当PEO-PPO-PEO浓度为4×10<-3>mol/L、Cyanex302浓度3.3×10<-2>mol/L时稳定的胶体浓度为3×10<-2>mol/L.通过红外和紫外光谱的研究确定各化合物在胶体中作用分别为:(1)Cyanex302作用是Cyanex302和铜离子之间存在着键合作用.(2)PEO-PPO-PEO对铜的主要作用是其极性链保护铜粒子,而非极性段则深入至溶剂中去,从而稳定铜胶体存在,从而胶体的稳定主要是由于 PEO-PPO-PEO的空间位阻作用.当PEO-PPO-PEO和Cyanex302浓度一定时,铜胶体的浓度的不同,其相应的稳定性也发生了变化这一点可以通过Zeta电位的相对大小可知.通过电镜观察可以看出随着胶体浓度的变化粒子的形貌也发生了变化.第二部分 利用两性表面活性剂制备硫化锌纳米粒子该部分利用自制的硫脲咪唑啉的季胺盐作为表面活性剂,以硫代乙酰胺作为硫源与醋酸锌溶液混合,生成硫化锌粒子.通过电子显微镜、粒度分析仪和X衍射仪等分析手段对硫化锌粒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温度为80℃时以高压釜作为反应器时,未加入表面活性剂时,则生成的硫化锌粒子的团聚现象非常严重,但有球形粒子.当加入表面活性剂为lg/L时,生成的硫化锌粒子的粒径在100纳米左右.当加入表面活性剂为2g/L时,生成的硫化锌粒子的粒径在20-50纳米之间;在温度为80℃时以试管作为反应器时,未加入表面活性剂时,则生成的硫化锌粒子的团聚现象非常严重,粒子没有任何形状特点.当加表面活性剂1g/L时,生成的硫化锌粒子团聚现象减弱.当加入表面活性剂为2g/L时,生成的硫化锌粒子的粒径在20-30纳米之间.通过X-衍射仪分析可知生成的硫化锌粒子主要是B型硫化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