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因为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反映着管理环境的变化,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适当调整,它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和行为导向,是财务管理实践中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财务运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是财务运行的一种驱动力。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会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科学地设置财务管理目标,对优化理财行为,实现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在80年代,政府引进了包干制来激励国有企业最大化产出。随着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政府希望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来激励国有企业最大化利润。在90年代中期以后,通过股票上市,政府把国有企业推向股票市场。随之,政府有了通过股东来监督国有企业的第二条监督途径。相应的结果是,股东权益成为上市国有企业的主要目标。2000年,随着国有企业资产的流失,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收入不平等的加剧,政府开始逐步加强对国有企业监管,企望国有企业以社会价值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
现有文献集中讨论了以上各个财务管理目标的优缺点。本文认为现有文献忽略了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政府约束的变化。通过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及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的分析,本文证明了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当时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都是给定经济政治环境下政府当时的最优选择。现阶段,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社会价值最大化。这也进一步验证了邓小平的著名论断,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