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沈阳市新开河底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河流底泥溶解性有机物(DOM)的释放途径,并分析了时间、温度、pH、底泥粒径、盐度和上覆水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对河流底泥DOM释放量的影响,以及对由底泥释放到上覆水体中DOM的光谱学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底泥DOM释放影响程度最大的是间隙水的混合作用,其次是底泥表层静态释放,而悬浮颗粒释放对底泥DOM释放的影响程度很小。并且随着泥水比例增大、悬浮释放时间增长和静态释放时间的增长,各类荧光物质释放强度增强。底泥DOM的释放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随着释放时间的增长,底泥DOC的释放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第120 h时达到最大值;随着水环境温度的升高,底泥DOC释放量随之增大;pH也会影响底泥DOC的释放,碱性条件有利于其释放;在一定盐度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增大,底泥DOC释放量增大,在30%0时达到最大值;在不同释放时间、温度和盐度的条件下,扰动悬浮促进DOC由底泥向上覆水释放,而不同pH值条件下,静置释放比扰动悬浮时DOC释放量大。静置条件下,底泥DOC的释放量随底泥粒径增大而升高,扰动悬浮条件下,随底泥粒径的增大释放量减小;上覆水中DOC浓度较高时,DOC由上覆水向底泥迁移,并且扰动能够强化水体中DOC向底泥迁移。底泥上覆水中紫外吸光度(UV-254)的变化情况与DOC变化一致,说明UV-254可以作为DOC的替代参数。底泥上覆水中的比紫外吸光度(SUVA)值较大,说明底泥释放的大分子、疏水性有机物较多。三维荧光光谱结果显示,不同影响因素下底泥DOM向上覆水体释放的荧光物质中含有类芳香族蛋白质荧光峰、类富里酸荧光峰、类腐殖酸荧光峰和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荧光峰中的一种或几种荧光峰。只有类芳香族蛋白质荧光峰始终存在,是底泥DOM中主要的荧光物质。同步荧光光谱结果显示,河流底泥DOM向上覆水体释放的主要是激发波长分别为280~300 nm和320~380 nm的荧光物质,分别是位于类芳香族蛋白质荧光峰的左侧的络氨酸荧光物质和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荧光物质,并且扰动促进荧光物质由底泥向水体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