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大肠癌是我国高发的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之一,近些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逐渐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手术结合化疗是临床上治疗大肠癌的主要措施,而对于那些已经错失手术机会的晚期患者来说,化疗可能成为其唯一的治疗手段。化疗能够有效地抑制大肠癌的复发、防止发生转移,故化疗的成败与否直接将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近年研究显示,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MRP)、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π(glutathione-s-transferase-π, GST-π)、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和肺耐药蛋白(Lung resistance protein, LRP)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多药耐药,改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而影响化疗的疗效。同时,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tion gene1, ERCC1)的多态性与铂类药物的耐药、化疗疗效的预测及预后的判定密切相关。我们试图通过研究确定ERCC1基因C19007T位点不同基因型的大肠癌患者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π、P-糖蛋白和肺耐药蛋白的表达情况,阐明ERCC1基因C19007T多态性与大肠癌中多种耐药蛋白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上判定ERCC1基因C19007T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大肠癌患者的化疗敏感性提供客观的参考指标,也为制定合理的个体性化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86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后的切除标本和52例远端正常组织(距癌灶>10c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86例大肠癌组织和52例远端正常组织(距癌灶>10cm)中MRP、GST-π、P-gp和LRP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大肠癌的各临床病理特征间(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发病部位、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同时将获取的86例组织标本于-80℃保存,使用TIANamp Genomic 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标本中的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技术检测86例大肠癌患者ERCC1基因C19007T位点的基因型,并分析ERCC1基因C19007T多态性与大肠癌中MRP、GST-π、P-gp和LRP表达情况的关系。结果:PCR-RFLP分析技术结果显示:ERCC1基因C19007T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型占53.49%(46/86)、C/T型占40.70%(35/86)以及T/T型占5.81%(5/86)。免疫组化结果显示:86例大肠癌组织中,MRP阳性表达率为45.3%,GST-π阳性表达率为72.09%,P-gp阳性表达率为79.07%,LRP阳性表达率为76.7%,四者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均高于在远端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0.05)。MRP的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有关,分化较低组的阳性率(61.0%)高于分化较高组的阳性率(31.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gp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87.76%)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67.5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GST-π在C/T+T/T基因型组的阳性表达率为85.00%,高于在C/C基因型组的阳性表达率60.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RP在C/T+T/T基因型组的阳性表达率为90.00%,高于在C/C基因型组的阳性表达率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MRP、P-gp在两组间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MRP、GST-π、P-gp和LRP在大肠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表达,可能与大肠癌原发性多药耐药有关。2.大肠癌组织中MRP的表达可能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发病部位、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但可能与分化程度有关,分化较低组的阳性率高于分化较高组(P<0.01)。3.大肠癌组织中P-gp的表达可能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发病部位、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但可能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4. ERCC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化疗敏感性有关,临床检测ERCC1C19007T位点基因型可能有助于早期预测大肠癌的化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