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贸易变化对高雄港影响分析

来源 :集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个世纪90年代,.高雄港口承担台湾海上装卸量的比重达到70%以上,其在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的排名多年排名在前三。但是,随着两岸贸易从“冰冻”,到“直航”,高雄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在逐步增加而世界排名却在持续下降。到2018年,高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已下降到全球排名十五。论文研究目的是分析高雄港口这种“反常现象”产生的原因。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两岸的贸易模式,从过去的“转口贸易”、“小三通”到“直航”的变迁中,高雄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是否受到基隆、台中等港口“分流”,抑或台湾在两岸的贸易模式变迁中,台湾地区,尤其是高雄港口的经济腹地的产业结构是否发生了变迁。这种变迁包括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过渡,使得台湾地区的集装箱“箱化率”下降,有可能使得高雄港口在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的排名下降。针对高雄港口的这种“反常”经济现象,论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引进通过原点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建立“箱化率”为内生变量,两岸贸易量为外生变量的一元模型。通过利用高雄港集装箱箱量和两岸贸易量的数据,得出高雄港口经济腹地的“箱化率”指标。研究的结果表明:高雄港口经济腹地的“箱化率”指标,从1991年每TEU的货物价值只有2060,提升到2018年每TEU的货物价值10144美元,增加幅度达到392.4%。表明两岸贸易模式的变迁,促进了台湾地区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转变,是高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全球排名下降的主要原因。论文的创新包括1.引用了集装箱“箱化率”的计量指标;2.进行了高雄港微观经济学环境分析。
其他文献
1998年,雷士成立。弹指十年,雷士屡遭险象,可谓多灾多难,遭遇召回风波、股东恩怨、资金链断裂……然而,每一次,雷士都化险为夷,并越发顽强。  《新营销》记者与雷士总裁吴长江相对而坐,追问起传奇往事。屋外风轻云淡,屋内恬静自然。在一面墙上,挂着吴长江最喜欢的字画,上面写着:事到万难须放胆,境当逆处仍从容。就是他,在10年前的企业开业典礼上发出被业内视为酒醉般的“狂言”—“创世界品牌,争行业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