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近海蟹类群落结构及三疣梭子蟹生长参数、资源量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山东半岛北部海域和莱州湾及渤海南部海域为山东近海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沿岸众多河流的注入,使得海域内低盐水体充沛,营养物质丰富,拥有渤海湾南部渔场、莱州湾渔场、烟威渔场和青海渔场等捕捞作业区,是多种经济型生物的产卵场与索饵场。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过度捕捞与环境污染对海洋渔业资源干扰越来越频繁,海域内传统经济型渔业资源衰退现象严重。作为重要的经济型物种(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等)与饵料型物种(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隆线强蟹(Eucrate crenata)等),蟹类的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对渔业生产与渔业生态意义重大,尤其大型经济型蟹类三疣梭子蟹,对山东近海渔业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目前三疣梭子蟹资源补充来源主要为山东省政府的增殖放流活动。本文根据2014年至2015年在上述三个海域分别进行的4个航次单船底拖网调查数据,综合运用生物多样性指数、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群落相似性分析、更替指数与迁移指数分析等方法对调查海域蟹类种类组成与优势种、时空分布、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相似性与稳定性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利用2012年5月至11月在莱州湾海域逐月采集的三疣梭子蟹生物学数据,综合应用FiSATⅡ软件相关模块,对三疣梭子蟹生长参数、资源开发利用率等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山东近海蟹类,尤其是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的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其增殖放流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料。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为了解近海蟹类群落结构,根据2014年8月、10月、2015年2月、5月,使用单船底拖网进行的4个航次调查数据,对山东近海莱州湾及渤海南部、山东半岛北部和山东半岛南部3个海域蟹类种类组成、时空分布、优势种、群落结构稳定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个季节调查共捕获蟹类20种,隶属于10科17属,其中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主要经济种类,其余种类都是小型饵料型蟹类;海区内主要的优势种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3个海域优势种季节更替均十分明显;莱州湾及渤海南部和山东半岛南部2个海域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时较低,在夏季达到峰值,夏季到冬季呈降低趋势,山东半岛北部海域生物量季节变化不明显;3个海域的蟹类群落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及均匀度指数(J’)皆处于较低水平,并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水深、水温和盐度是影响蟹类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渤莱沿岸流、黄海暖流和黄海冷水团通过影响海域内水温与盐度影响蟹类群落结构。研究表明,山东近海蟹类以小型饵料型蟹类为主,蟹类多样性水平较低,优势种更替明显,群落季节更替指数较高,季节间迁移频繁,蟹类群落不稳定。2、为了解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生物学参数及生长特性,根据2012年5月至11月使用单船底拖网进行的7个航次调查数据,运用FiSATⅡ软件相关模块对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生长、死亡参数及生长特性、种群补充模式、资源量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7个航次共捕获三疣梭子蟹1128尾,雌雄性比为0.96,雌性体长为27-227mm,雄性为46-185mm;获得三疣梭子蟹雌性生长参数k=1.60、L∞=241.50、W∞=639.29、t0=0.081,雄性为k=1.50、L∞=210.00、W∞=418.23、t0=0.091;应用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Length-Converted Catch Curve)及刀刃式选择假设模型(Knife-Edge)估算出三疣梭子蟹雌性总死亡系数Z=4.17、自然死亡系数为M=1.20、捕捞死亡系数为F=2.97、资源开发利用率为E=0.712、平均选择体长为Lc=62.38mm、最大效益时开发利用率为Emax=0.515;雄性的总死亡系数为Z=3.76、自然死亡系数M=1.19、捕捞死亡系数F=2.57、资源开发利用率E=0.684、平均选择体长Lc=40.84mm、最大效益时开发利用率为Emax=0.487。研究表明:1)莱州湾三疣梭子蟹雌雄性比、雌雄性幂指数均处在正常水平,总体生长状况良好;2)莱州湾三疣梭子蟹雌、雄性群体资源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最适利用率与最大利用率,处于过度开发水平。3、分别应用扫海面积法、△-模型法和体长结构VPA(Length-Structured VPA)法对莱州湾渔业资源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应用扫海面积法获得2014年夏季至2015年春季莱州湾三疣梭子蟹资源量1204t,△-模型法评估结果为1499t,VPA法评估结果为4611t。研究表明:1)△-模型法对渔业资源的评估与扫海面积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精确度;2)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的现存资源量远低于生态容量,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其他文献
鱼类生活的环境和食物是影响鱼品质的主要因素,天然水域放养与池塘养殖的鱼它们在肌肉品质、风味和外观形态上的差异明显。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它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捕捞对象,也是主要的海水增养殖鱼类。近年来,由于沿海污染严重,加之捕捞过度,牙鲆自然资源急剧下降
高密度养殖造成的拥挤胁迫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应激因素。它通常会对鱼类的生长性能产生负面影响,损害鱼类福利。蛋白质作为鱼体重要的营养物质,同时是机体生命功能维持的必需物质基础,其代谢受环境应激影响巨大。骨骼肌占鱼体重量的65%至75%,其生长发育决定了鱼类的生长速度和肌肉品质。骨骼肌的生长主要取决于肌肉蛋白质合成和降解之间的蛋白质净剩量,蛋白质的代谢平衡是骨骼肌生长的基础。在本文中,探讨了拥挤胁迫对异
学位
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baicalensis)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幅鳍亚纲(Subclass Neopterygii)骨鳔总目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雅罗鱼亚科雅罗鱼属(Leu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