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麻木从气阴两虚、风痰瘀阻论治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xkrs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肢体麻木,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常见症状。本文通过系统总结古今医家论治麻木的文献,根据导师诊治麻木的经验,提出DPN麻木以气阴两虚、风痰瘀阻为基本病机,根据益气养阴、祛风化痰通络法研制蠲痹通络方治疗。临床以DPN麻木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DPN麻木的临床疗效,为本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和治法方药。方法:临床收集DPN伴有麻木患者10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控制血糖、调控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用甲钴胺0.5mg,1日3次,口服;维生素B11Omg,1日3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蠲痹通络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通过观察比较两组前后麻木发作频率及程度、麻木伴随症状、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DPN伴麻木的疗效,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比值及糖基化终产物(AGEs)等,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两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43例,治愈26例(60.47%),显效12例(27.91%),有效3例(6.98%),无效2例(4.65%),愈显率88.38%,总有效率95.35%;对照组41例,治愈 15 例(36.59%),显效 9 例(21.95%),有效 9 例(21.95%),无效 8 例(19.51%),愈显率58.54%,总有效率80.49%。两组愈显率、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P<0.01、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改善麻木程度比较:采用Levi专用感觉神经毒性分级标准评分法、VAS评分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麻木程度,结果两组治疗后均明显减轻,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值均<0.05。(3)两组减少麻木发作频率比较:治疗组治疗后43例,麻木持续1例(2.32%),阵发性麻木0例(0.00%),偶发麻木19例(44.19%),麻木痊愈23例(53.49%)。与治疗前相比,经卡方检验,x2=89.15,P<0.01。对照组治疗后41例,持续麻木5例(12.19%),阵发性麻木8例(19.51%),麻木偶发13例(31.71%),麻木痊愈15例(36.59%)。与治疗前比较,经卡方检验,x2=49.41,P<0.01。两组治疗后数据经卡方检验,x2 =16.78,P<0.01,表明治疗组减少麻木发作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4)改善麻木相关症状的作用:治疗组减轻酸、胀、肿、痛等麻木相关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改善肢体乏力、苍白、触觉过敏等伴随症状的疗效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5)两组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下肢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和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发现两组病例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但未达正常值。两组比较,治疗组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的效果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6)两组氧化应激等指标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后血清MDA含量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分别<0.01、<0.05;治疗后两组相比,P<0.05,治疗组MDA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血清AGEs含量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分别<0.01、<0.05;治疗后两组相比,P<0.05,治疗组AGEs下降程度好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血清ACR比值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均<0.01;治疗后两组相比,P<0.01,治疗组ACR比值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加用具有益气养阴、祛风化痰通络功效的蠲痹通络方,治疗DPN麻木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甲钴胺、VB1的对照组,能有效减轻麻木程度,减少麻木发作频率,改善酸、胀、肿、痛等麻木伴随症状及乏力、苍白、触觉过敏等伴随症状;肌电图检测发现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机制研究发现,能降低血清MDA、ACR及AGEs水平,说明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从而减轻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经损伤。
其他文献
全球约7 100万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在约70%患者中,病毒持续存在,大多无症状。但持续的病毒感染会显著改变肝细胞的生理状态,包括脂肪变、肿瘤抑制因子表达改变、癌基因
目的研究儿童肠道沙门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方法269例发生肠道沙门菌感染的儿童患儿均为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对其临床特点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与误导,人们对疗养院的功能认识比较模糊,误认为疗养院就是“吃好、玩好、休息好”的场所,相当一部分人甚至认为疗养院就等同于接待站。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