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淮南矿区尘肺结核患者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L型katG、rpoB、rpsL基因的突变特点及规律,探讨结核分枝杆菌L型耐药性的产生与其相关耐药基因突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典型的尘肺结核患者,采集痰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L型培养和鉴定;提取结核分枝杆菌L型菌株的DNA,应用PCR技术扩增katG、rpoB、rpsL基因,并对分离的L型菌株进行回复试验及药物敏感性检测;通过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SSCP)比较结核分枝杆菌L型菌株与细菌型菌株的katG、rpoB、rpsL耐药基因的差异,分析其突变规律。 结果 研究组 52例结核分枝杆菌L型感染的尘肺结核患者中,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katG、rpoB和rps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57.70%(30/52)、65.38%(32/52)和40.38%(21/52)。回复试验后,52株结核分枝杆菌L型中有41株回复为结核分枝杆菌细菌型,回复率为78.85%(41/52),回复后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与回复前相同。采用常规药敏试验(AST)法检测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和链霉素(SM)的耐药,检出率分别为76.92%(40/52)、90.38%(47/52)和50.00%(26/52),但是耐药株中有10株katG基因检测阴性,15株rpoB基因检测阴性,5株rpsL基因检测阴性。其中多耐药株40例(76.92%),包括同时耐三种药的21例(40.38%),耐两种药的19例(36.54%),单耐药株12例(23.08%),耐药率100%。PCR-SSCP方法检测出3个基因联合突变的有15株,与AST法的符合率为71.43%(15/21),检出2个基因突变的有16株,符合率为84.21%(16/19),检出1个基因突变的有6株,符合率为50.00%(6/12)。 对照组 28例结核分枝杆菌细菌型感染的尘肺结核患者中,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katG、rpoB和rps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42.86%(12/28)、42.86%(12/28)和32.14%(9/28)。采用AST法检测INH、RFP和SM的耐药,检出率分别为64.23%(18/28)、60.71%(17/28)和53.57%(15/28),在耐药株中有6株katG基因检测阴性,5株rpoB基因检测阴性,6株rpsL基因检测阴性。其中多耐药株20例(71.43%),包括同时耐三种药的12例(42.86%),耐两种药的8例(28.57%),单耐药株6例(21.43%),敏感株2例,耐药率92.086%。 结核分枝杆菌L型与细菌型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的结果分别做χ~2检验,发现katG、rpoB和rpsL基因检测二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采用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