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日益发展,中国金融市场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本商业银行“垄断式”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作为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排头兵”,财付通、支付宝、微信的规模一直稳步上升,同时越来越成熟,并在全国的支付结算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我国形成了目前新型的现代化支付格局。面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带来的威胁,商业银行深受影响,倒逼商业银行加大自身的转型力度,进一步持续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和经营模式变革。同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正在逐步并不断完善深化,这进一步缩小了银行存贷款的利差,无疑也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断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深化了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此,在当前的环境下,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具体影响,以及商业银行面临挑战的战略反应所产生的效果,这对于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对第三方支付带来的挑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首先回顾了第三方支付发展的有关文献,并在分析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从理论上归纳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不同业务,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非利息收入,各种冲击的性质和效应,接下来,利用商业银行面板数据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贷款业务、非息收入和盈利能力的总的冲击效应进行了经验检验,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在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业务冲击效应的分析中,本文发现,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各种业务,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非利息收入业务等,都会带来各种不同性质的冲击。就存款业务而言,第三方支付会吸纳较大的活期储蓄,这会影响商业银行存款业务;但有些现金转移并不会影响商业银行存款,甚至某些行为还具有互补性,依赖于商业银行完成,同时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进行合作而具有互补性;同时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借鉴第三方支付的技术和模式,不断拓展业务领域,推出新的产品种类。这些策略性效应在抵消负面冲击的同时,也会带来正面影响。在贷款业务和非利息收入业务方面也是如此。因此,从理论上看,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和盈利能力的冲击具有负向作用的替代性、无关性、促进作用的互补性,以及商业银行采取战略举措而产生的策略性。为了进一步检验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业务和盈利能力的综合影响,基于上述分析,在实证部分,本文利用中国30家商业银行所披露的年报数据,根据面板回归模型,在控制相关因素的情况下,对第三方支付发展带给商业银行的不同业务和整体盈利能力的综合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综合影响显著为负,对贷款业务没有显著的影响,对非利息收入业务影响显著为正,对整体指标盈利能力的影响显著为负。这表明第三方支付蓬勃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盈利空间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虽然商业银行在技术和业务上积极革新,但仍然有待双方长期的合作共赢,让商业银行在竞合中重新成长,共同发展,努力构成新常态下的新的金融市场格局。最后,文章总结给出了商业银行应对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建议,包括巩固原有优势业务;积极推进直销银行与网点转型、强化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竞合互补,共同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健康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