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稳态β--ZrTiAlV合金室温变形机制及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pi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锆及锆合金拥有优异的抗空间辐照损伤、良好的抗原子侵蚀以及在交变温度场中能够保证结构稳定性的能力,具有作为航天航空以及深海探测领域活动构件材料的潜力。但传统锆合金普遍强度较低,难以满足活动构件材料对力学性能的要求。新型ZrTiAlV系合金具有高强度、高塑性以及良好的加工性能等,是航空航天以及深海探测领域结构件材料的有力竞争者。但是,目前关于ZrTiAlV系合金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合金的成分调控、制备工艺以及力学性能等方面,对ZrTiAlV合金,特别是亚稳态的β-ZrTiAlV合金在变形过程中的马氏体相变、孪晶以及位错滑移等变形机制以及这些变形机制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方面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系统研究不同变形方式、不同应变量、不同初始β晶粒尺寸以及不同α相含量下亚稳态β-ZrTiAlV合金的变形机制及力学性能演变规律,探索变形机制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比分析引起变形机制和力学性能变化的原因,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β-ZrTiAlV合金的变形行为,为新型ZrTiAlV系合金的性能改善和未来服役提供了实验数据及理论支撑。
  本文以亚稳态β-ZrTiAlV合金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X射线衍射(XRD)等表征技术,对亚稳态β-ZrTiAlV合金在不同变形方式、不同应变量、不同初始β晶粒尺寸以及不同α相含量条件下的变形机制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①在亚稳态β-ZrTiAlV合金单轴压缩时,首次观察到变形诱导β→α′、β→α′′马氏体相变和{1012}α′内部孪晶的变形机制组合。单轴拉伸时的变形机制为变形诱导β→α′马氏体相变、扭折带以及{1011}α′内部孪晶。其中,{1012}α′和{1011}α′内部孪晶均为变形诱导α′马氏体内的二次变形产物,它与变形诱导β→α′马氏体相变或者合金变形过程中的塑性变形应变协调有关。
  ②首次在亚稳态β-ZrTiAlV合金中系统研究了变形诱导α′、α′′马氏体、{1012}α′内部孪晶以及剩余β相形貌随应变量增加的演变规律。其中α′马氏体分为三种不同形貌,即孪晶α′马氏体,非孪晶α′马氏体以及α′马氏体对。随着应变量的增加,非孪晶α′板条逐渐变宽并彼此合并,最终形成α′域。孪晶α′形貌从板条α′演变至孪晶板条α′至宽化孪晶板条α′,最终至{1012}α′孪晶相关的α′域。α′马氏体对中的进入α′撞击晶界并刺激相邻晶粒中输出α′的成核,然后进入和输出α′同时生长。变形诱导α′′马氏体形貌从细长的板条状到梯子状最终到90°旋转的域。剩余β相中的位错具有增殖和缠结的趋势。变形诱导马氏体相强化和剩余β相中的位错增殖和缠结强化使合金硬度增加。
  ③随着初始β晶粒尺寸从36μm增加到267μm,亚稳态β-ZrTiAlV合金中双屈服现象逐渐消失,屈服强度逐渐增加,而延伸率和极限抗拉强度逐渐降低。同时,加工硬化率曲线从明显的抛物线演化转变为单调递减演化以及加工硬化效果逐渐减弱。随着初始β晶粒尺寸的增加,合金中的变形机制均为变形诱导β→α′马氏体相变、扭折带以及{1011}α′孪晶,但增加初始β晶粒尺寸会使变形产物尺寸增加,从而减少特殊边界的产生,弱化动态Hall-Petch效应。
  ④随着α相含量从0%增加至42.4%时,亚稳态β-ZrTiAlV合金中的双屈服现象逐渐消失,屈服强度不断增加,延伸率逐渐降低,抗拉强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同时,加工硬化率曲线从明显的抛物线演化转变为单调递减演化以及加工硬化效果逐渐减弱。这是由于随着α相含量的增加导致β相的稳定性逐渐增加以及β域的尺寸逐渐减小,使得变形机制由0~17.5%α相时的扭折带、变形诱发α′马氏体及{1011}α′内部孪晶共存演变为42.4%α相时的被完全抑制。
其他文献
我国铜冶炼技术不断进步,铜的产能、消费和铜资源需求已成为全球第一。铜熔池熔炼技术已经成为规模型铜生产企业的主流工艺之一,其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金川集团镍矿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硫化铜矿物,镍冶炼产生的高镍锍,经浮选分离后可获得品位较高的二次铜精矿。二次铜精矿的冶炼,采用引进了俄罗斯的氧气顶吹自热熔炼技术(年处理量达7万吨)。近年来随着镍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二次铜精矿相应增加,原有熔炼设备满足不了熔炼规模。采用对自热炉系统进行了扩能改造的方法,使投料量提高到13.5万吨。基于此本文结合铜自热炉扩能改造项
传统单模光纤传感器因具有成本低廉、结构简单、易于制备的特点成为光纤传感器中的主力。然而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展,基于传统光纤的光纤传感器开始面临诸多挑战,如:灵敏度低、不能构建纤内微流通道等,已经限制了光纤传感器在新领域中的应用。因此,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结构灵活、性能优异的特种光纤。依靠特种光纤实现具有独特功能或性能更加优异的光纤传感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偏心孔助双芯光纤,并基于该光纤实现了多种功能集成式光纤传感器,对促进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
 
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依靠化石燃料,然而化石燃料终将耗尽,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可持续的能源。太阳能是最合适的可持续能源,因为它在地球表面的能量远远超过世界的能源消耗。虽然硅电池这样的无机太阳能电池也可以收集太阳能,但它们价格昂贵、笨重、易碎,因此无法被广泛应用。所以我们制备了薄膜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除了便携式和廉价,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可以和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拟。倒置平面钙钛矿型太阳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增大了能源需求,但我国自然资源储备的实际情况是富煤-少油-缺气。这决定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以煤为主要燃料的电力格局将不会改变。为实现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目的,发电机厂需要提高火电机组的热效率和蒸汽温度。我国正在计划发展和建设高参数(630℃)超(超)临界机组,基于性能与成本的综合考虑,机组部分材料选用了9-12%Cr耐热钢。G115新型马氏体耐热钢已被国家能源局列为新一代超(超)临界电站的首选材料,国家工信部于2018年也已将其列在17种先进钢铁材料中的首位,G115钢成分更复杂、性能
数值仿真已成为汽车设计开发过程的必要手段,而材料力学性能数据的表征精度对分析结果有着直接影响。轻量化材料的应用对于汽车节能减排和保证安全性具有决定作用,但由于这些材料实际服役状态的复杂性,现有理论尚不能很好地描述其各种情况下的变形行为。为此,本文结合物理实验和有限元逆向优化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典型轻量化材料从均匀硬化、颈缩直至断裂的塑性大变形过程,开发了考虑多方面因素的材料数据表征技术。
  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
  ①研究了材料均匀变形阶段的塑性行为,探讨了采用形式简单、易于处理的硬化模型表征
能源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传统的化石能源由于不可再生性而日渐枯竭,并且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发展一种可再生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已迫在眉睫。氢能作为一种很有前景的新型能源,具有原料丰富,热值高,无污染等优点,然而储存方式一直限制了它的发展。镁基储氢合金由于具有储氢量大,资源丰富,价格低,运输方便等优点,成为当今比较有前途的氢能载体,然而其过慢的动力学性能和过高的热力学性能限制了它的实用。
  本文采用熔炼+机械球磨和机械合金化法两种制备方法以及添加Ni,Y元素制备出8组Mg80NixY20-x(x
控形控性是现代材料成形的关键技术,是提升热加工制造技术水平的重要突破口。长期以来,我国重成形制造、轻控性基础,导致成形技术发展粗放,缺少高性能化制造技术。通过改变内部微观结构、应力状态等,发展控性与控形的一体化技术,有望大幅度改善和提高材料性能。在以高温、高压为特征材料成形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温度、应力、应变、应变速率和化学成份等因素共同决定了金属的流动状态、缺陷和微观结构的演变过程。因此,研究材料成形过程中微观结构调控及变形力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7MnCr5钢是一种高端淬透性齿轮
基面滑移和?101?2?拉伸孪晶具有较低的临界分切应力,是镁合金室温变形下最常见的变形机制,滑移和孪晶在晶粒内部的竞争与交互作用,以及在晶界处的协调变形会显著影响镁合金的微观组织演化和力学性能。本文对具有典型挤压织构和强烈基面织构的AZ31镁合金分别施加单轴压缩和维氏压痕变形,并利用准原位扫描电镜(SE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结合Schmid因子(SF)和复合Schmid因子(CSF)计算,系统研究了滑移和孪晶在晶粒内部和晶界处的交互作用;利用连续抛光表征了不同压痕取向的孪晶组织特征和空间分
【摘要】刘征的寓言式杂文《庄周买水》,以故事新遍的形式写庄周弃文从商,买水养鱼,结果在几个衙门间转来转去,被官僚主义弄得灰头土脸,凄苦不堪的故事。作者借此批判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官商勾结、以权谋私的丑陋现象。但此文主题之外,也不乏这样的隐喻:文人从商和从政一样,过多的浪漫主义,过多的感性思维,得来的只有失败。从此层面讲,此文在基本主题之外也折射出文人在时代大潮下的命运
期刊
镁及其合金的密度很小,有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在机械工程中作为结构部件被广泛应用。疲劳性能是结构部件在设计时所要参考的一个重要的参数,因此研究镁合金的循环变形机理和疲劳失效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商用热轧退火AZ31镁合金板材为研究对象,沿其法向(ND)方向加工疲劳试样,首先采用准原位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滑移迹线法研究其在单向纯扭转载荷下,剪切应变(γ)为0.5%、1%、2%、4%时的变形机理。然后选取0.42%、0.887%和1.732%应变幅来研究其低周扭转疲劳的力学性能,之后用准原位EB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