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创造竞争优势,企业通常会与其同行保持差异性。然而,在企业社会责任(CSR)实践中,很多企业都会与同行保持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事实上,企业面临着同构和异质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为了获得行为的合法性,企业需要与同行保持一致;而另一方面,为了建立竞争优势,企业又需要与同行保持差异。在CSR这一具体情境中,企业动态平衡同构和异质双重压力的决策依据是什么?具体而言,在进行CSR活动时,企业是应该采取感知高相似还是感知低相似性的CSR模仿策略?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本文将CSR划分为公共性CSR和技术性CSR,并结合归因理论和合法性理论揭示了CSR类型与CSR模仿策略对消费者态度产生的交互影响及这一影响过程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本文通过两个田野实验和三个正式实验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假设。通过田野实验所收集到的线上行为数据,初步验证了当CSR类型为技术性CSR时,相比于感知高相似性的模仿策略,企业实施感知低相似性的模仿策略,消费者会有更加消极的态度;而当CSR类型为公共性CSR时,相比于感知高相似性的模仿策略,企业实施感知低相似性的模仿策略,消费者会有更加积极的态度。为了让实验结果更加稳健,本文在严格控制无关变量的情境下通过实验1再次验证了CSR类型与CSR模仿策略会对消费者态度产生交互影响。实验2通过变换实验情境验证了这一影响过程会受到合法性认同和利他性归因的中介。实验3则进一步验证了规范压力对这一影响过程的调节作用即当存在规范压力时,CSR类型与CSR模仿策略不会对消费者态度产生交互效应。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为了获得消费者更加积极的态度,在技术性CSR情境下,企业应该选择感知高相似性的模仿策略;而在公共性CSR情境下,企业应该选择感知低相似性的模仿策略。在理论贡献方面,本文对CSR模仿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地评价,深化了学术界对于CSR模仿的相关研究。另外,本文从整个行业角度出发将CSR多维化,发现了CSR模仿策略会对消费者态度产生影响,推动了消费者视角下CSR的相关研究。最后,本文丰富了大众“逼捐”现象的相关研究,并证实这一现象是由于存在规范压力。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企业从事CSR的相关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