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在三维空间中定位上颌阻生尖牙及确定最常见阻生类型,同时评估邻牙(中切牙和侧切牙)牙根吸收情况。方法对63例上颌阻生尖牙患者进行锥形束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s,MPR)获得牙体表面的三维重建图像,观察上颌阻生尖牙的位置。在数字化三维成像图中获取矢状、冠状、轴切面视图后,设定X、Y、Z平面,并对每个上颌阻生尖牙牙尖定位。同时观察上颌阻生尖牙邻近切牙的牙根吸收程度。结果1.尖牙近中腭侧阻生占总数的56.94%(n=41),尖牙近中唇侧阻生占总数的33.33%(n=24)。在矢状面,测量上颌阻生尖牙牙尖距离X平面的距离为25.20~40.30mm,平均32.40mm;在冠状面,尖牙偏近中阻生的占90.28%(n=65),至Y平面的距离为7.50~13.60mm,平均10.80mm,尖牙偏远中阻生的占9.72%(n=7),至Y平面的距离为10.40~15.10mm,平均12.40mm;在轴切面,尖牙偏腭侧阻生的占61.11%(n=44),至Z平面的距离为4.60~10.90mm,平均8.90mm,尖牙偏唇侧阻生的占38.89%(n=28),至Z平面的距离为3.50~11.80mm,平均9.70mm。2.上颌阻生尖牙第一次与第二次测量的数值比较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上颌阻生尖牙导致侧切牙的牙根吸收比率为34.7%(n=25),导致中切牙的牙根吸收比率为19.4%(n=14),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26,P<0.05)。切牙的牙根吸收主要为轻度吸收和中度吸收,轻度吸收占53.8%(n=21),中度吸收占35.9%(n=14)。4.尖牙近中阻生导致切牙牙根吸收比率为60%,显著高于尖牙远中阻生,两者牙根吸收比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9.16,P=0.002,P<0.05);尖牙唇侧阻生导致切牙牙根吸收比率为32%,尖牙腭侧阻生导致切牙牙根吸收比率为68%,两者牙根吸收比率有差异(χ2=8.95,P=0.03,P<0.05)。结论1.上颌阻生尖牙以偏近中、腭侧阻生常见。2.锥形束CT在三维空间中评估阻生尖牙位置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3.上颌阻生尖牙引起的牙根吸收常见于侧切牙,并且主要为轻、中度吸收。4.尖牙近中阻生和尖牙腭侧阻生较易导致切牙牙根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