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胸锁乳突肌瓣是以甲状腺上动脉肌支为主要供血动脉的带蒂皮瓣,虽然该皮瓣的解剖研究已相对完善,但不同患者间动静脉变异较大,血管解剖较复杂,制备皮瓣时很容易损伤主要供血动脉,临床应用有一定风险。本研究通过比较胸锁乳突肌瓣、临床常用游离皮瓣和颏下岛状瓣用于不同年龄、原发灶大小及部位、颈部淋巴转移情况及全身情况的口腔癌患者的信息,为胸锁乳突肌瓣临床适应症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9年1月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同一术者手术的口腔癌患者共73例,其中鳞状细胞癌67例,腺样囊性癌4例,下颌骨肉瘤2例。应用胸锁乳突肌瓣28例,游离皮瓣30例,颏下岛状瓣15例对口腔癌缺损进行同期修复。根据修复方法将纳入患者分为3组,分别记录各组的评价指标。指标包括:年龄、原发灶面积、肿瘤生长位置、TNM分期、合并全身疾病等患者基本信息;皮瓣大小、手术时间和费用、术后住院天数、气管切开率、皮瓣存活情况等手术相关信息;术后饮食类型、张口程度、复发转移情况等术后功能评价信息。采用SPSS 22.0软件包分别分析胸锁乳突肌瓣组与游离皮瓣组,胸锁乳突肌瓣组与颏下岛状瓣组的基本信息、手术信息和三组之间的术后功能状况信息。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优先选用X~2检验,不符合检验条件者选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应用胸锁乳突肌瓣的患者与游离皮瓣比较,前者原发灶大小多属T1~T2期,部位多位于舌、牙龈、口底、颊部黏膜,平均年龄较大,术前合并全身系统疾病较多,手术费用较低,手术时间较短,术后住院天数亦较少,制取皮瓣面积相对较小,气管切开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胸锁乳突肌瓣的患者与颏下岛状瓣比较,后者肿瘤多位于舌根等口咽部位,制取皮瓣面积可略大,术后住院天数相对更多,气管切开率更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提示三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相仿,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癌患者手术缺损选用胸锁乳突肌瓣、颏下岛状瓣或游离皮瓣修复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原发灶大小、原发灶部位、颈部淋巴转移情况和全身情况等多种因素。对于高龄、原发灶较小、合并全身疾病较多的舌癌、下牙龈癌、口底癌、颊粘膜癌的患者建议多可采用胸锁乳突肌瓣修复缺损;一般不用于颈部有放疗史或Ⅱ-Ⅳ区有淋巴结转移伴有包膜外侵犯的患者。对于无I区淋巴结转移的高龄、原发灶较小、合并全身疾病较多的舌根或其它部位的口咽癌患者可选择使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