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翻译中隐性信息的传递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隐性信息在俄汉翻译中的传递”为研究课题,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言旨在阐明论文的选题原因和写作目的。正文部分由三章组成:第一章,在综合苏联语言学家关于言语信息分类的理论基础上,对“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进行界定,并以实例证明传递隐性信息的必要性;第二章,笔者首先通过引入“视域差”的理论,将隐性信息的传递问题与翻译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而深入分析源语文本与目的语读者视域差内隐性信息的分类;第三章,在前两章理论叙述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实例,总结了三种俄汉翻译中隐性信息的传递方法。结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本论文通过对“俄汉翻译中隐性信息传递”这一课题的探究,提供了从视域差角度研究翻译等值问题的新思路,并通过理论证明、例句分析等方法得出了初步结论。这正是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价值所在。翻译实践的源语文本《见一面,聊一聊》收录在美籍俄裔作家谢尔盖多甫拉托夫的同名小说集中,故事发生在苏联时期的列宁格勒,一个名叫伽洛夫克尔(「oлoBKep)的普通人从苏联移民美国的生活经历。作者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伪纪实”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苏联时期的社会风貌。与俄罗斯经典作家不同的是,多甫拉托夫没有从思想和道德制高点对小说人物进行批判性剖析,而是以平视的角度去客观描述,不带有任何引导,给读者留下独立思考和感悟的空间。而这种“留白”中却含有大量的隐性信息,需要译者进行捕捉、解读和传递。因此,无论是从文学还是语言学角度,该源语文本都极具翻译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国与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因此,对口译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不过,虽然口译一直在发展进步,但是口译在许多领域还是空白,比如许多综艺性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因而对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来,机械英语的翻译在社会中也起着
目的观察"燕赵高氏调督通络针法"对紧张性头痛(TTH)的即刻镇痛效果。方法以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TTH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以"燕赵高氏调督通络
人类使用包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最初的包装更为强调保护这一功能,不追求美观的视觉效果。16世纪在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的作用下,包装工业得以飞速发展,并为现代包装工业
比较分析了黑木耳——黑29母种培养基最佳碳源和氮源。结果表明:黑木耳母种培养基碳源以蔗糖和可溶性淀粉为最好;氮源以酵母膏为最好。
俄罗斯术语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距今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程。术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之后,人们着手研究它与相邻学科的联系以及术语学内部的发展方向,因此具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