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评价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liyizhong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属禾本科(Gramineae),小麦属(Triticum L.),是一种重要粮食作物。现代育种导致小麦遗传多样性降低,使其遗传基础变得越来越狭窄,新资源的挖掘成为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中国小麦地方品种遗传变异丰富,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亲和性,其中部分材料还具有多种病、虫害抗性和耐穗发芽的特点,是小麦品种改良的重要资源。穗发芽(Pre-harvest sprouting,PHS)是指谷物籽粒在收获前于穗上发芽的现象。穗发芽小麦的籽粒会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籽粒蛋白质和储藏物质分解,不仅影响产量,还严重影响加工和生产品质。本研究以717份中国小麦地方品种为材料,通过连续四年在六个不同环境下的脱粒种子发芽率测定,进行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鉴定和评价,并筛选具有穗发芽抗性的优异种质资源;利用高通量DArT-seq芯片和Wheat660芯片对717份材料和其中272份代表其多样性的材料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对我国小麦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以及连锁不平衡进行分析,结合穗发芽抗性完成关联分析;同时,对与穗发芽抗性位点连锁的农艺性状位点进行解析。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6个不同环境下(2012年雅安、2013年温江、2014年温江、2014年崇州、2015年温江和2015年崇州)对来自中国主要麦区的717份小麦地方品种进行脱粒种子发芽率测定并筛选出穗发芽抗性种质资源194份。中国小麦地方品种在6个不同环境间发芽率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r= 0.542-0.805),7天平均发芽率38.92%;红皮小麦平均发芽率(19.08%-55.98%)显著低于(p<0.01)白皮小麦平均发芽率(47.02%-79.63%),说明地方品种中红皮小麦穗发芽抗性优于白皮小麦。比较来自不同麦区地方品种发芽率表明,来自长江中下游春(秋播)麦区(Ⅲ-YTS)、西南春(秋播)麦区(Ⅳ-SAS)、华南春(秋播)麦区(Ⅴ-SWAS)的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比其它麦区好,而青藏高原春-冬(播)麦区(Ⅸ-Q&T)的小麦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最差。利用环境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无霜期,海拔、年均日照、年积温和年降雨量与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显著相关。筛选出194份(9份白皮和185份红皮)具有穗发芽抗性的地方品种,这些材料既有利于现代品种穗发芽抗性改良,也有利于穗发芽抗性遗传机理研究。2.利用DArT-seq芯片和Wheat660芯片对中国小麦地方品种进行全基因组基因型鉴定,分别有27,933个DArT-seq和312,831个SNP标记具有多样性并定位在中国春(Chinese Spring,CS)参考基因组图谱上。利用两组芯片数据进行基因组多样性分析,其中B基因组多样性最高,A基因组次之,D基因组最小。来自西南春(秋播)麦区(Ⅳ-SAS)的小麦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最低(π= 0.569x 10-4,θ = 0.527 x10-4),其次为来自长江中下游春(秋播)麦区(Ⅲ-YTS)的地方品种(π= 0.805x 10-4,θ = 0.665 x 10-4),而来华南春(秋播)麦区(V-SWAS)的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最高(π = 0.968 x10-4,θ=0.713x10-4)。环境因子与多样性指数之间有密切联系,海拔、年日照和降雨量对小麦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指数Pi、Tajima_D值影响显著,无霜期和年日照对对遗传多样性指数Theta值影响显著,海拔、年日照、降雨量和年积温对对遗传多样性指数Diversity影响显著。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小麦地方品种分为一个混合群和4个亚群,4个亚群分层与地理分布紧密相关,亚群GPI的地方品种主要是来自北部麦区Ⅰ-NW和Ⅱ-Y&H,亚群GP2的地方品种主要是来自南方麦区Ⅲ-YTS和Ⅳ-SWAS,亚群GP3的地方品种主要是来自华南春(秋播)麦区V-SAS,亚群GP4的地方品种主要是来麦区Ⅶ-NS、Ⅷ-NWS和Ⅸ-Q&T。中国小麦地方品种平均衰减距离较短(约7.42Mb,4.73cM),与美国冬小麦连锁不平衡平均误差距离相近;高密度的标记、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较短的连锁不平衡(LD)为做高密度关联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3.利用DArT-seq和Wheat660芯片获得的基因型数据,对717份中国小麦地方品种进行穗发芽抗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3个主效QTL,QTL1位于染色体3A上173.81Mb处,可解释11.49%到25.12%的表型变异度;QTL2位于3D染色体上110.99-113.89Mb处,可解释4.35%到19.28%的表型变异度;QTL1和QTL2与己报道的候选基因Tamyb10位置接近。QTL3位于染色体5D的39.36Mb处,可解释11.47%到12.03%的表型变异度,为新穗发芽抗性位点。从三个主效QTL中挖掘到三个优异单倍型,分别为 QTL1-HAP-A、QTL2-HAP-CACTT 和 QTL3-HAP-A,通过 QTL单倍型在10个麦区的地理频率分布分析结果来看,在降雨量大、湿度大的东南及南部麦区,优异单倍型出现频率较高,与穗发芽抗性在不同麦区的表现吻和。利用Wheat660芯片分别对186份白皮小麦地方品种和77份红皮小麦地方品种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在白皮小麦里没有关联到任何QTL位点,而红皮小麦里共关联到32个与穗发芽相关位点(GCR-QTL),其中12个为本研究首次报道。20个己报道QTL中,包括8个位与ABA途径候选基因位置附近,其中4个(ABAI、EAR1、LEA1和LEA5)己报道种子休眠相关。结合32个GCR-QTL的叠加效应(金字塔效应)发现优异位点多越多,小麦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越好(R2 = 0.62)。4.虽然地方品种具有抗逆、广适等特点,但多数材料抗病性、产量性状并不优于现代栽培品种,解析重要农艺性状与穗发芽抗性关系,鉴定穗发芽抗性位点与农艺性状位点之间的连锁程度非常必要。在4个不同环境下(2012年雅安、2013年温江、2014年温江和2015年温江)对供试材料展开5个农艺性状鉴定,分析表明五个性状与穗发芽抗性间无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最低值为-0.267,最高值为0.315),说明农艺性状与穗发芽抗性之间无影响或影响较小。在穗发芽位点附近,仅检测到与抽穗期和株高相关的6个毗邻QTL,其中GCR-QTL2、GCR-QTL17、GCR-QTL31和GCR-QTL32 与株高相关 QTL 毗邻,GCR-QTL3、GCR-QTL17、GCR-QTL19、GCR-QTL31和GCR-QTL32与抽穗期相关QTL毗邻。通过等位位点或单倍型的组合分析发现,抗穗发芽位点GCR-QTL3、GCR-QTL19、GCR-QTL32优异单倍型的选择易延长抽穗期,而GCR-QTL17和GCR-QTL31优异单倍型的选择易缩短抽穗期,GCR-QTL2、GCR-QTL17和GCR-QTL31优异单倍型的选择会增加株高,而GCR-QTL32优异单倍型的选择会降低株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浮肩损伤的分型,为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2002年7月至2009年10月间,经手术治疗的30例不稳定性浮肩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锁骨部位损伤
筛选"免晾晒"小麦品种(种质),实现小麦籽粒在穗上脱水至安全水分后直接入仓是小麦规模化生产的新需求。以安徽省主栽小麦品种及部分新育成苗头品系为材料,于小麦蜡熟初期至收
正义观念在古希腊首先是一种宇宙的原则,随着古希腊的思想家们把思考的重心从宇宙转向人类社会,正义观念也就逐渐地实现了从天道到人事的转变,正义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最高原
增量配电业务加强、电能替代战略实施等新形势电力发展需求使得我国配电网升级改造需求与投资建设规模持续增加,研究一套合理、全面的配电网中长期动态规划投资的评价模型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和科技水平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使得信息的网络化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政府采购制度效率低、成本高以及腐败
目的分析结核病患者的耐药性和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第一医院2011-2013年送检的结核病患者样本及其分离培养出的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
德育作为小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础素养,做好其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但是在农校小学德育中还存一些问题有待改进,为此,本文将结合笔者实践经验,首先对农村小学德育中所存在的
<正>咚咚咚——清晨,有人在敲门。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瘦瘦的、秃顶的、带着一脸狡黠笑容的老头:“啊,我走累了, 我的车也没有汽油了,可以请我进去喝杯茶吗?”听到这句话,我
目的:分析针刺联合放血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和对疼痛及血黏度的影响。方法:本组103例均为本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门诊及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