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黄曲霉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常见腐生致病真菌,其次级代谢物黄曲霉毒素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黄曲霉毒素可以在采收、加工、储藏及运输等过程污染农产品,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内可引起肝肾毒性,甚至癌症。玉米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由于其碳水化合物及水分含量高,极易被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导致品质下降并危害安全。因此,寻求有效的防控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的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曲霉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常见腐生致病真菌,其次级代谢物黄曲霉毒素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黄曲霉毒素可以在采收、加工、储藏及运输等过程污染农产品,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内可引起肝肾毒性,甚至癌症。玉米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由于其碳水化合物及水分含量高,极易被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导致品质下降并危害安全。因此,寻求有效的防控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的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姜黄精油的主要活性成分芳姜黄酮对黄曲霉生长和黄曲霉毒素积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阐述了芳姜黄酮对防控贮藏玉米黄曲霉污染的有效性。本论文的第一章介绍了黄曲霉及其毒素的危害、玉米黄曲霉污染现状、黄曲霉污染防控方法和芳姜黄酮相关研究进展等,为课题实验设计提供相关思路及基础。本论文的第二章是姜黄精油主要活性成分芳姜黄酮的合成。通过化学合成可以获得良好收率的芳姜黄酮纯品,有效解决了芳姜黄酮产量受姜黄品种、产地等影响的问题;通过反应条件优化降低了设备要求,简化了合成方法,提升了反应产率。本论文的第三章是芳姜黄酮对黄曲霉抗菌抑毒作用效果研究。研究发现芳姜黄酮对黄曲霉生长和毒素积累具有剂量依赖的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效果越好,50.00μg/mL芳姜黄酮7天内可以100.00%抑制培养基上的黄曲霉生长、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毒素积累。25.00μg/mL芳姜黄酮应用于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玉米短期储藏可以抑制玉米表面83.50±3.12%的孢子萌发和72.88±13.30%的黄曲霉毒素积累。此外,本章对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法检测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方法进行了条件优化及方法学验证,优化后的方法检出限低、灵敏度高,设备要求低,可以实现低剂量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本论文的第四章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首次从分子水平揭示了芳姜黄酮抗菌抑毒作用机制,经芳姜黄酮处理的黄曲霉有2018个与黄曲霉生长、代谢和毒素积累有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显著下调,如catA、ppoC、erg7、erg6、aflO等,其中45个DEGs被100.00%抑制。此外,通过真菌细胞结构、代谢等相关实验推理论证了相关作用机制。本论文的第五章设计了一种芳姜黄酮用于玉米贮藏防霉的方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选出玉米贮藏过程中抗黄曲霉污染的最佳条件为0.940 aw,400μg/mL芳姜黄酮,16 ℃。利用模糊矩阵对最佳条件下贮藏21天的玉米感官进行比较发现其品质没有明显差异,除轻微的芳姜黄酮气味外其他都较好,说明芳姜黄酮具有用于食品抗真菌的潜力。
其他文献
甜菜素(Betalains)是一种水溶性天然植物色素,安全无毒,具有良好的着色能力,兼具抗菌、抗氧化、抗疲劳、预防冠心病和预防癌症等生理活性。我国GB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甜菜素在各类食品中根据生产需要可适量添加。很长一段时间,甜菜几乎为其唯一来源,随后学者们在石竹目下17个植物科属中发现了甜菜素,其中就包括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藜麦为
衰老是伴随生命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活动,指机体从构成物质、组织结构到生理功能的丧失和退化过程。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衰老相关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长,社会和经济负担不断加重。开展延缓衰老的功能性食品研究,降低衰老相关疾病发病率,对改善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作用机制的特点,在食疗保健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黄精来源于百合科草本植物黄精的根茎,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植物多
西洋参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属于药食同源原料,研究表明西洋参具有抗癌、抗氧化、抗炎、降血糖等药理活性,主要的活性成分为皂苷和多糖。同样地,西洋参须也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因此,充分利用西洋参须的活性成分研发一种饮料,既能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又能满足当代年轻人的喜好,将成为西洋参相关产品的研究热点。本文以西洋参须为原料,通过纤维素酶和果胶酶、α-淀粉酶和麦芽糖酶、风味蛋白酶三步酶解制备西洋参饮料,测定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软骨退变和骨结构增生为特征的进行性疾病,其主要影响因素是衰老、年龄相关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以及关节软骨细胞中炎症和分解代谢基因表达的相关变化。蒲公英作为全球范围内生长的菊科植物,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治疗草药,蒲公英具有抗炎、抗高血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氧化、肝脏保护和胃肠道保护等药理活性,传统用途有壮筋骨、乌虚发、清热解毒。菊苣酸是蒲
沙门氏菌是一种在乳制品、肉制品和禽蛋产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对普通民众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对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有效控制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研究已经发现与传统的热灭菌技术相比,超声杀菌技术在节能、提高效率和保持风味方面皆表现出了其优越性。但是,也发现超声处理存在杀菌效果有限,不能有效保证食品安全,且对设备和能源要求高等问题。这也进一步限制了超声除菌技
本文以复合香辛料在方便卤料中的应用为例,八角、桂皮、花椒、辣椒、山奈等香辛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表征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并偶联理化、感官实验指标,建立香辛料品质评价方法及复合香辛料配方。采用超微粉碎及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优化复合香辛料主要风味成分的提取方法,提高复合香辛料利用率。最后,应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剖析香辛料在卤料中的应用贡献度,优化
食用菌下脚料是食用菌在栽培、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及边角料,包括畸形菇、菇脚、菇片、菇盖及功能成分提取后的菌实体残渣等。有研究表明食用菌下脚料富含的营养成分与正常的食用菌基本相似,但由于其品相、风味相对较差,一般难以直接食用,故常被作为动物饲料或者废弃物直接丢弃,使其营养健康价值及经济价值被严重低估,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前人曾报道发酵或酶解可促进食用菌风味物质的释放和生物活性成分上调,因此,发酵
本文以四川地区简州大耳羊、金堂黑山羊和南江黄羊三个品种羊肉为研究对象,取其背最长肌肉,分析对比三个品种羊肉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了解三种羊肉品质之间的差异,并结合蛋白质组学研究其背后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不同品种羊肉在宰后0.5小时和24小时的p H均存在差异,且南江黄羊肉的p H值变化幅度最大,简州大耳羊肉的p H值变化幅度较小;不同品种羊肉在宰后0.5小时的红度值大小没有
研究表明抗菌肽Antibacterial peptide(AMP)种类繁多、且来源广泛,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AMP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及较高的杀菌能力。其分子量小、容易被代谢,抑菌作用快而不易产生耐药性,结构稳定,水溶性好,其α-螺旋结构在水中有序排列可以增强蛋白结构稳定性,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蛋白降解,这将在新型天然防腐剂和新医疗领域有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LL-37是来源于人体唯一的cathelic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