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微粒(Microparticles)的方法;比较不同抗凝剂,不加抗凝剂以及放置时间对细胞微粒测定的影响;探讨细胞微粒与冠心病(CAD)之间的关系。方法:1、12例正常健康人抽取肘部静脉血,分作三管:不加抗凝剂,枸橼酸钠和EDTA-K2抗凝,并在1小时内、室温放置4小时以及4℃放置24小时(放置的血浆或血清均与血球分离)分别对内皮细胞微粒(CD31+/CD42-)与血小板微粒(CD31+/CD42+)进行计数。2、收集36例冠心病患者标本(12例心肌梗死,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12例稳定型心绞痛),并在4小时内对内皮细胞与血小板微粒进行计数。结果:1、枸橼酸钠抗凝血浆内皮细胞微粒在1小时内、4小时和24小时测定值分别为57.4±57.7/μL、53.9±52.6/μL和45.7±38.3/μL,1小时内测定值与4小时,24小时的测定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为0.103,0.082。2、血小板微粒的结果分别为1092.4±883.1/μL,1049.0±831.9/μL和739.7±604.5/μL,1小时内测定值与4小时的测定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显著高于放置24小时的测定值,P值分别为0.091,0.006。3、4小时内EDTA-K2抗凝血浆内皮细胞微粒,血小板微粒的测定值分别为7.6±6.6/μL和137.4±115.5/μL,显著低于同时间枸橼酸钠抗凝血浆的测定值,P值分别为0.007,0.002。未加抗凝剂血清管几乎测不到本实验的两种细胞微粒。4、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内皮细胞微粒计数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后两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94)。内皮细胞微粒计数结果在三组患者当中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但血小板微粒结果在上述相邻两组间差异不具显著性意义。结论:流式细胞仪测定CD31+,CD42b+细胞微粒需用枸橼酸钠抗凝,血清和EDTA-K2抗凝血浆都会引起实验结果偏差。实验操作应该尽快完成,但根据本实验数据,4小时内测定均不会引起测定值的显著性差异。细胞微粒可作为一种新的测定方法来评估和监测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和凝血功能状况。内皮细胞微粒还可作为心绞痛患者疾病进展的跟踪观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