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在改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预后方面的应用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whuoc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第一部分比较中等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高龄患者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选择更适合高龄人群的降脂药物和应用方案。第二部分采用符合生理状态的机械装置、选用理论机制明确的药物,研究单用药物预处理方法、单用机械预处理方法和两方法联用对桥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为预防静脉移植物病、改善冠状动脉搭桥术预后提供新方法。方法:第一部分选取我院成人外科中心收治的行CABG的高龄患者108例,平均年龄(76.36±3.42)岁。根据术后应用他汀药物的种类分为瑞舒伐他汀组(58例)(下称:瑞组)和辛伐他汀组(50例)(下称:辛组)。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10毫克/天和辛伐他汀20毫克/天行降脂治疗,其他药物方案相同。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入院时和术后1年复查的血脂水平、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副反应相关事件。收集术后1年时复查的冠状动脉CTA结果,测算狭窄指数。对上述数据分类整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第二部分,在体实验选用新西兰兔作为实验动物12只,随机分4组。设立空白对照组、药物处理组、机械预处理组、药物机械联合预处理组。选用辛伐他汀作为预处理药物于血管内局部应用,使用体外循环机滚压泵产生的搏动性血流作为机械预处理方法。实验动物麻醉后获取颈外静脉,经药物预处理、机械预处理、药物联合机械预处理后移植到同侧颈动脉,建立兔颈静脉旁路移植模型。术后每周行术侧颈部血管超声检测移植物管壁改变和移植物内近心端血流速度。术后三周实施安乐死术,取下静脉移植物用于病理学检查。体外实验培养人脐血管内皮细胞(HUVEC)研究辛伐他汀对YAP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调控和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除身高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脂效果方面,瑞组和辛组组内前后对照结果显示术后1年时复查的TG、LDL-C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HDL-C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在MACE方面,瑞组共发生7例(12.07%),辛组共发生11例(22.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药物安全性相关事件上,瑞组共记录到3例(5.17%),辛组共记录到4例(8.00%),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桥血管狭窄情况比较,瑞组和辛组的复查率为79.3%vs 84.0%,狭窄指数分别3.06(0-9.57)vs 4.98(0-11.32),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多普勒超声提示,除药物处理组外,机械处理组、联合处理组、空白对照组术后第三周末静脉移植物内流速均较术后第一周末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药物处理组和机械处理组静脉移植物内流速增加不明显。二维超声显示各组实验动物术后第三周末的静脉移植物管壁均有增厚,程度有所差异。病理切片显示术后第三周药物处理组、机械处理组、联合处理组、空白对照组的新生内膜厚度分别为:(45.56±4.11)μm、(201.28± 16.71)μm、(143.57±7.82)μm、(249.45±13.33)μ m,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三个实验组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实验结果显示,高浓度辛伐他汀局部应用造成了细胞死亡,局部应用低浓度辛伐他汀能明显减缓细胞增殖(P<0.05)。Western-Blot和qt-PCR结果显示辛伐他汀处理后细胞的YAP总量不变、磷酸化YAP增加、下游靶基因ccn1表达下调。结论:中国高龄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应用中等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可达到满意的降脂效果。两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没有差异,均可用于高龄患者CABG术后二级预防。血管内局部应用辛伐他汀能够抑制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机械预处理模拟动脉血流状态使静脉移植物预适应能延缓内膜增生。上述两种方法联用也能起到同样作用。高浓度的辛伐他汀有细胞毒性;低浓度的辛伐他汀有抑制细胞的作用。辛伐他汀通过抑制YAP入核、降低细胞增殖相关靶基因ccn1的转录发挥抑制新生内膜形成作用;血管内局部应用辛伐他汀抑制内膜增生的效应存在剂量相关性。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肺癌宿主外周免疫特征及其预后价值的研究肺癌是一种预后差且死亡率高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人们已经认识到免疫系统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宿主免疫系统与肺癌之间复杂相互作用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限制了患者的获益。在本研究中,我们希望探究肺癌宿主的系统性免疫应答特征,研究其在肺癌发生发展进程中的潜在作用并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的预后价值。我们分析了来自健康志愿者和肺癌患者的共14
目的:EPHA4是受体酪氨酸激酶EPH家族中最为特别的成员之一,可以与包括A类和B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的ephrin配体相互作用,在不同的组织和细胞类型中激活不同的下游信号通路,进而发挥不同的生物学作用。EPHA4主要在胚胎和成年时期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表达,参与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及多种神经疾病的发生发展。但近年的研究发现,EPHA4在外周组织中
第一部分嗅神经母细胞瘤不同分期系统及基于单中心数据优化的TNM分期的预测价值研究目的:嗅神经母细胞瘤(Esthesioneuroblastoma,ENB)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目前该病缺乏国际统一的分期标准。本研究基于我院单中心数据,对鼻腔筛窦AJCC的TNM分期进行优化,从而提出适合ENB的TNM分期,并对既往常用于ENB的分期标准进行验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78年7月至2018年12月
第一部分 结直肠癌患者粪便色氨酸代谢变化及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背景:肠道菌群失调及粪便代谢异常参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功能富集提示CRC患者粪便色氨酸(Tryptophan,Trp)代谢通路异常。从外界摄入的Trp在粪便中可被细菌代谢成吲哚类物质,未被代谢的Trp可以被吸收进入人体,人体90~95%的Trp在限速酶的作用下经犬尿氨酸通路(ky
[目的]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可使用紫杉醇联合铂类,但普通紫杉醇因其溶剂的致敏作用可引起患者过敏反应及中毒性器官损伤,因此本研究探索新的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奈达铂双周方案一线治疗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奈达铂双周重复方案治疗的37例有可评估病灶的晚期食管癌患者。首要终点为患者客观缓解率(overall re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作为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分化脂肪细胞,成骨细胞以及神经细胞等。有研究已经证明MSCs也可以分化成肿瘤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周样细胞,在肿瘤进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MSCs主要能够通过旁分泌、外泌体或者直接分化对临床上的很多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应,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髓移植以及肿瘤等。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研究CAF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临床肿瘤病人样本进行测序后鉴定了大量的核苷酸变异,这些变异可以被分为遗传性突变和体细胞的突变,其中一些变异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确定核苷酸突变的作用对于癌症风险评估和肿瘤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中由于缺乏有效的高通量评估方法研究核苷酸变异的功能影响,即便是在已知的肿瘤相关基因内仍然存在大量未知功能的核苷酸变异,这也制约了临床预防治疗的开展。以遗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质量远低于健康人,疾病给患者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跟我国慢阻肺的高患病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极不相称的是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慢阻肺诊治能力不足,慢阻肺知晓率以及肺功能检查普及率的低下。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是降低慢阻肺患病率和疾病负担的重要举措。基层能力提升需要覆盖慢阻肺的筛查、诊断和规范化管理等各个环节。如何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最佳分界时间,分析早期复发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RFA治疗后复发的肝癌
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常见急危重症之一。近年来国际上的数据显示其发病率较前下降,急危重患者的比例较前增多,病死率无明显变化。但是近年来我国尚无大规模的前瞻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更重要的是,目前不同地区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评估和诊断策略仍不统一,对于患者的高低危识别多凭临床医生的经验及有限的相关参数进行判断,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难以保证一致性和规范化。因此临床上迫切需